|《妙墨中国心》主创揭秘:书法节目如何避免曲高和寡?( 二 )


但对于一档从没有先例的书法节目 , 怎样创新的形式才能吸引观众?周路莎认为 , 书法上的“入古出新”与节目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 首先节目要“上古” , 从大家最了解的书法最基本的五体入手 , 然后每期中以故事和人物来作为载体切入 , 这样从故事到人物 , 从人物到书法艺术 , 可以初步实现深入浅出 。 “我们需要首先有效地降低(书法节目)入门门槛 , 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上能够接受 。 ”
|《妙墨中国心》主创揭秘:书法节目如何避免曲高和寡?
本文图片

西湖边的书法爱好者 。
拿“楷书篇”为例 , 该期节目将智永作为切入口 , 既讲述了智永对王羲之始创的南派书风的传承 , 也呈现了其创作的《真草千字文》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 “篆书篇”则以一段短片向观众讲述小篆的发展历史 , 从李斯创小篆、李阳冰复兴小篆、吴昌硕与西泠印社发扬金石篆刻文化等时刻 , 清晰地梳理了篆书的发展脉络 。
而在内容的选择上 , 张晓晖认为 , 与其单纯讲述书法演变、书写技巧等较为垂直的话题 , “书法美育”更能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 例如 , 很多人知道《兰亭集序》这首诗 , 甚至背得很熟 , 却不知道如何欣赏这幅书法作品 。 于是节目聚焦于《兰亭集序》中21个“之”字不同的写法 , 老师不仅要讲 , 还要现场给大家做演示 , 让观众一起动笔来写 , 再把所有写的“之”字投到大屏上点评 。 “这样一来 , 更多电视机前的观众会有代入感 , 觉得书法的门槛也不是很高 , 可以接受 , 听着也挺有兴趣的 。 同样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字告诉大家书法的美 , 不是一模一样 , 是各有形态、千变万化的 。 ”张晓晖表示 。
“我们在人群的邀请上 , 也尽量保证多样性 。 ”周路莎补充道 。 现场观众不仅有书法专家、业余书法爱好者 , 同样有演员、学生 , 还有完全没有接触过书法的普通人 。 “我们希望不同的人群能一起和书法进行对话与演示 , 更加呈现书法是一种无门槛的交流 。 ”
用动画、小课堂、趣味互动等方式避免说教
随着近几年文化节目的流行 , 观众已经逐渐习惯通过综艺媒介深入感受并探究某一文化、艺术背后的历史与传承 。 但相较古籍、诗词、国宝 , 书法仍具备较高的欣赏门槛 , 节目更易“曲高和寡” 。
“这也是我们创意之初最担心的问题 。 ”周路莎坦言 。 在制作过程中 , 周路莎咨询了诸多书法专家 , 也调研了不同年龄的普通百姓 , “如果要看一个书法节目 , 会想看什么类型?吸取各家之言 , 我们再去找到平衡点 , 才能够让这个命题进击更多人的痛点 。 ”
在调研过程中 , 周路莎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 例如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很多人都会“提笔忘字” , 包括节目组在内部测试时 , 喷嚏的“嚏”字几乎没有一个人写得出来 。 于是他们便将这类互动加入到节目中 , 作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 “书法本身就是中国汉字的一种载体 。 这样的切入口对大众来说是非常亲切的 , 那么也就尽可能拉近书法和大众的距离 。 ”
周路莎也尽可能将电视语言趣味化 。 比如在介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时 , 如果只是直接向观众说《祭侄文稿》有多好 , 就很像说教 。 于是节目首先将《祭侄文稿》放到位于西子湖畔的“妙墨赏习屋”之中 , 无论是街边遛弯的老年人 , 对书法感兴趣的年轻人 , 都可以在这个实体空间内给这个作品投票 , 紧接着再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样的一个名帖 , 群众喜好度投票却排在最低?而后 , 演播厅的专家再进行专业解读 , 并由艺人进行历史情境重现 。 这些方式都可以拉近观众与《祭侄文稿》以及颜真卿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