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贾湖遗址出骨笛,如今塔吉克人依然在吹,只是换了笛骨( 二 )


|8000年前,贾湖遗址出骨笛,如今塔吉克人依然在吹,只是换了笛骨
本文图片

|8000年前,贾湖遗址出骨笛,如今塔吉克人依然在吹,只是换了笛骨
本文图片

|8000年前,贾湖遗址出骨笛,如今塔吉克人依然在吹,只是换了笛骨
本文图片

|8000年前,贾湖遗址出骨笛,如今塔吉克人依然在吹,只是换了笛骨
本文图片

羌笛
因为贾湖骨笛为鹤骨 , 所以也被称为鹤骨笛 。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一·鹤》中说:“鹤骨为笛 , 甚清越 。 ”明《玉芝堂谈荟》卷八有冯海粟诗《鹤骨笛》中也说:胎仙脱骨字飞琼 , 换羽移宫学凤鸣 。 喷月未醒千载梦 , 彻云犹带九皋声 。 这里的“胎仙”、“九皋”都是鹤的别称 。 而这也让贾湖骨笛在原材料上与羌笛不同了起来 , 众所周知的是 , 鹤主要是有水的地方 , 要有芦苇 , 一般在池塘边、浅滩等地方 , 相对来说在我国西部地区出现的频率较少一些 , 尤其是青藏地区 , 除了黑颈鹤 , 人们几乎看不到其它鹤类的存在 。 这就让当地的骨笛变成了鹰笛 。
从资料上看 , 鹰笛有两种 , 一种是藏族鹰笛 , 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 , 都是由鹰的翅膀骨制成 。 藏语把骨笛称“当惹” , 藏族鹰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省的藏族地区 。 而塔吉克族鹰笛 , 是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 , 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 。
笛子由鹤骨笛变成鹰笛 , 如果人们将它理解为在笛子传播过程中 , 制作笛子的材料 , 一定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 这就是说 , 作为笛子 , 在向西传播的过程中 , 作为材料的部分应该是藏族和塔吉克族等民族的发现、发明 , 而由此再向前推 , 那么就有了这样的一种可能 , 即在某些时候一种物件可能有着多地的起源 , 而这也导致了这种物件在起源时间上的完全不同 。 这至少会给人们这样一个启示 , 即:有的时候 , 我们在考古的时候 , 发现两样相似的物件 , 不能很随便地就说这样来自那样 , 或者那样来自这样 。
我们不能说 , 鹤骨笛变鹰笛不是贾湖骨笛的传播;我们更不能说 , 鹤骨笛变鹰笛就是贾湖骨笛的传播 。 不能说不是 , 是因为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笛子;不能说是 , 是因为在西部当下还在吹骨笛拭目以待这些民族中 , 分明都有着自己民族关于骨笛的起源 。 比如 , 塔吉克族鹰笛的起源传说就是这样的:
在很早很早以前 , 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 , 过着狩猎生活 , 家家户户养着猎鹰 。 有一个名叫娃发的猎手 , 祖辈都是有名的猎户 , 家里养着一只祖传的鹫鹰 , 人们都叫它“鹰王” 。
娃发每天带着“鹰王”狩猎 , 但猎获的鸟兽几乎全被奴隶主夺去 。 有一天 , 他忍不住向“鹰王”倾诉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奴隶就像天边坠落的星星 , 活着的被吸血鬼吸吮 , 死去的都闭不上眼睛……”猎鹰受到主人的感染 , 开始在奴隶主家的上空盘旋 , 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 , 就要求娃发交出“鹰王” , 为他家看门护院 。 娃发不肯交出“鹰王” , 很快被奴隶主打晕了过去 。
“鹰王”不忍心看到主人娃发的样子 , 飞在天空中对主人说:“快杀了我吧 , 用我骨头 , 做支笛吧 , 你有了笛 , 要啥有啥 , 就不会受苦啦!”见主人不肯 , 又说:“娃发 , 你杀了我吧 , 我死以后 , 会成仙家 , 你若不杀我 , 奴隶主一来 , 把我抢走 , 你也难活 。 ”娃发悲从心来 , 还是舍不得杀“鹰王” , 但“鹰王”却掉在地上摔死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