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畲|雅昌观点|台北故宫展出溥心畲书画:他为何被称为文人画最后一笔?

“文人画的最后一笔——溥心畬书画特展” 于10月3日至12月21日在台北故宫展出 , 该展览选取99组件书画文物 , 分为“西山逸墨”、“古今连线”、“丹青志异”、“宝岛采风”、“溥儒用印”五大单元 。
溥心畲|雅昌观点|台北故宫展出溥心畲书画:他为何被称为文人画最后一笔?
本文图片

展览海报
溥心畬1963年去世后 , 诗人周弃子发表文章称“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 , 这也就画完了 。 ”展览主题 , 即由此而来 。
文人画的特色是画家有渊深的学养 , 能诗能书 , 作品有诗书画三绝之妙 。 且文人画家有高洁的性情 , 超尘绝俗 , 作品风格也表现出洒脱飘逸的韵味 。
那么 , 凭什么说溥心畬画的就是中国文人画的最后一笔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 , 笔者前往台北故宫看展 。
笔者看展当天是一个工作日 , 零星看展的观众和三个参观团体 , 加起来不足五十余人 。 出于保护书画作品的考量 , 展厅光线较暗 , 除了偶尔有故宫工作人员导览的声音响起 , 整个展厅极为安静 , 刚好适合细细欣赏作品 , 与溥心畬先生默默对话 。
西山逸墨 , 诗书画三绝
展览的第一单元取名“西山逸墨” 。 该单元选取不同题材的作品 , 把绘画和书法作品并列 , 意图呈现溥心畬在诗、书、画方面的综合造诣 , 策展人想在第一单元来展现溥心畬在中国文人画界的地位 。
走进展厅 , 展柜中 , 梅花、猿猴、婴戏、松柏等七件画作一一展开 。 其中溥心畬1962年创作的《西山草堂古松並序》最为引人注目 , 这次展览的主视觉即为西山戒台寺之古松 。 这也是故宫书画文献处研究员暨策展人刘芳如最为心仪的一幅作品 , 为筹办此次展览 , 她特别委托北京友人去拍摄戒台寺古松的照片作为对比 。
溥心畲|雅昌观点|台北故宫展出溥心畲书画:他为何被称为文人画最后一笔?
本文图片

观众从放大版的 西山草堂古松作品前走过 , 此次展览主视觉即由此而来
溥心畬 , 名儒 , 号西山逸士 。 是道光皇帝的曾孙 , 恭亲王奕?的次孙 。
刘芳如在导览讲座中介绍 , 溥心畬在辛亥革命 , 清帝逊位后离开恭亲王府 , 避居在北京西山戒台寺 。 在该寺生活的12年中 , 寺里成长千年的古松成为他创作的题材 。 溥心畬很怀念这段隐居生活 , 日后常于诗文或书画中提到西山的景物与生活 , 其自号“西山逸士”也由此而來 。
正是在戒台寺 , 溥心畬与当时也在西山居住的张大千结识 , 成为莫逆之交 。 张大千极为钦佩溥心畬的楷书 , 每每获得名画 , 就请溥心畬书额题字 , 二人也经常合作作画 , 于是传出“南张北溥”的说法 。
张大千十分推重溥心畬 , 抗战胜利后 , 他到上海办画展 , 期间去了趟北京 , 回到上海时携带了几件溥心畬的书画 , 特地拿出来给篆刻名家陈巨来分享 , 还说 , 溥氏作画 , 可以与吴湖帆并美其肩 , 是他生平最佩服的 。
《西山草堂古松并序》卷 图自台北故宫
1949年 , 溥心畬渡台 , 与黄君璧、张大千以“渡海三家”齐名 , 诗文书画均广为世人推重 。
三家中 , 他“前清遗民、末代王孙”的身份最为特殊 , 这样的身份也为他的诗书画带来了不一样的气质 。
展览中的《西山草堂古松并序》卷 , 古松奇姿异态 , 盘曲如龙蟠蛟腾 , 墨色浓淡干湿交杂富变化 , 磅礴非凡 , 在其一贯以清逸温雅见长的作品中 , 显得颇为特殊 。
卷中绘制五组松树 , 在松树间隙空白处 , 以行草书忆写与古松相关诗作 。 刘芳如介绍 , “卷中用笔雄强刚健有力 , 表现出古松老而弥坚的气势 , 又不失活泼灵动的美感 。 ”该卷颇能展现溥心畬在诗书画三方面的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