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的“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风气


鲁迅@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的“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风气
文章插图

近些年来,宫廷剧的热度非常高,可谓是老少皆宜。剧中的一些台词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奴才这个关键词逐渐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每部宫廷剧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片段:“皇上颜怒斥责,殿下大臣们纷纷称道,奴才该死,皇上息怒”不知不觉“奴才”这个词于逐渐流行起来。然而“奴才”本身是贬义词,并没有褒义又或者中性词的位置,但是在宫廷剧的热播导致现代社会人们纷纷效仿,经常会说起“奴才”这个词,又或者类似于其的引申词,这是社会的热潮还是思想意识的倒退?奴才一词实属糟粕,国人意识尚待提高许子东曾经在电视节目中,谈及到鲁迅用凌厉的笔锋去讽刺“奴才”一词,试图唤醒沉睡的国人,祛除国人身上一种“奴性”。但随着宫廷剧的播放,将“奴才”一词再次炒成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们竟然将“奴才”成为自己一种骄傲的身份,这不仅令国人深思。
鲁迅@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的“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风气
文章插图

许子东教授对于香港和大陆两岸的文化交流有着较大的影响,曾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的嘉宾,自身主要对于郁达夫和张爱玲著作研究。他曾经在课堂上说出张爱玲和鲁迅是现代文学上最引人注目的两名作家。在许子东的心中,鲁迅对于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性的认知远远超出现阶段人们的认知高度。鲁迅不单纯是一名作家,而是一名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而许子东更加喜欢张爱玲的文学著作主要是喜欢一种内涵。鲁迅是现代文学一座大山,后面的作家则是在大山的影子下的小山,张爱玲则是一条蜿蜒不绝的河流。其他作家仅仅在鲁迅的影响下进行写作,而张爱玲则是赋予文学新的内涵,将文学的边界不断延伸。鲁迅:抨击“奴才”心态,唤醒国人沉睡意志鲁迅这个人物也许没有人会不了解,我们了解他可能是通过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又或是历史书上的记载,如果仅仅了解这些我们还是没有对鲁迅这个人物为什么产生这么深刻影响有所感悟。
鲁迅@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的“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风气
文章插图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鲁迅在思想意识上的唤醒,当时所有人都在沉睡当中,中国人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这种现象并不是主要是自身实力上的落后,而是思想意识上的落后。在清朝的统治之下,奴才这个身份根深蒂固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来就是为人服务的,在剥削,在奴役下生存,他们的生命在他们眼中就像是沧海一粟,这不是豁达,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消沉,灵魂上的麻痹。经过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化,青年的思想是没有被固化的,精神枷锁没有拷住他们,他们选择反抗,寻求自己生命的意义。五四运动后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而然并没有磨灭某种意识。鲁迅曾经谈起过,奴隶有三种,这三种分别是,天生的奴隶,这种就是奴隶制度社会的人们和清朝的国民,第二种则是长期思想和意识被压迫的人,这种思想意识已经被固化。最后一种则是自己知道处于一个奴隶的状态,自己有机会反抗,但是最后欣然接受的人。最后一种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特征。
鲁迅@许子东鲁迅当年批判的“奴才”,而现在古装剧却在培养这个风气
文章插图

社会前进不止,思想却停滞不前现代社会对于奴才一词的应用还是较为广泛的,像是养猫的喜欢叫猫主人,自称是为猫服务的“铲屎官”,公司老板或者客户,会称呼对方是主子,生了孩子以后,称自己为“孩子奴”。这种意识的存在,这样一个令人羞耻厌恶的词语,人们为什么常挂在嘴边呢?这就要从“奴才”一词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国处于奴隶制度社会时,主仆关系鲜明,只存在主人和奴隶之间的简单关系,追溯到战国后才存在大臣这个身份,奴隶和大臣之间的区别是:奴隶是伺候君主,其他政事不得参与,而大臣则是辅助君主巩固江山,治理国家的。而到了明清这种关系又变得模糊起来,大臣也自称奴才,这主要原因是,当时女真入关前的社会形态主要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状态,也就是社会管理仍处于奴隶制时期。大臣与皇帝的关系也仅仅是主仆关系,其次是当时朝廷盛行的风气,在当时朝廷当中分为满臣和汉臣两部分,满臣习惯于自称奴才,汉臣自然在这种环境之下自称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