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势 , 本意是指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趋向 。 在古代书法理论中 , 与势相关的术语非常多 , 如笔势、体势、气势、顺势、逆势、仰势、侧势、涩势......人们何以如此关注书法中的势?这要从书法的本质说起 。
书法是人心迹的外化 , 书家借书法表现人与世间万物的运动与活力 , 进而表情达意 , 如传蔡邕《论书》曰:“为书之体 , 须入其形 , 若坐若行 , 若飞若动 , 若往若来 , 若卧若起 , 若愁若喜 , 若虫食木叶 , 若利剑长戈 , 若强弓硬矢 , 若水火 , 若云雾 , 若日月 , 纵横有可象者 , 方得谓之书也” 。
张怀瓘《书议》曰:“夫草木各务生气 , 不自埋没 , 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 , 神采各异 , 书道法此” 。
书法|“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本文图片

书法的外在表现为形 , 有形必有势 。 有了势 , 文字就有了骨、筋、肉、血、气 , 不仅具备语言符号的功能 , 而且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 。 正因为势在书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古代书家无不对势孜孜以求 。
汉晋南朝时期 , 书势成为一种文体 , 并出现了不少论势之作 , 著名的有汉代崔瑗的《草势》 , 蔡邕的《篆势》 , 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传)王羲之的《笔势论》等 。 正如康有为《广义舟双楫》所云:“古人论书 , 以势为先 。 中郎(蔡邕)曰‘九势’ , 卫恒曰‘书势’ , 羲之曰‘笔势’ 。 盖书 , 形学也 , 有形则有势 。 兵家重形势 , 拳法重扑势 , 义固相同 , 得势便 , 则已操胜算” 。
康有为认为作书若得势 , 就能稳操胜算 , 于此可见他对势的重视程度 。
书法|“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本文图片

书法之势 , 可分为点画之笔势、结字之体势、通篇之气势 , 而不同书体、不同书家的笔势、体势、气势都不相同 。 欣赏书法时 ,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书法通篇的气势 , 进而是体势 , 再到具体的笔势 。 而书写的过程与欣赏的顺序恰好相反 , 是从笔势到体势 , 再到气势的 。
一笔之势简称笔势 , 它是由书写者用笔的方向、速度、力度所决定的 。 笔势的关键在于力 。 唐太宗《论书》曰:“今吾临古人之书 , 殊不学其形势 , 惟在求其骨力 , 而形势自生耳” 。
唐太宗临帖时从力度着手 , 因力得势 , 进而达到神似 。 我们临帖时 , 不能满足于形似 , 还要多留心其笔势 。 李东阳《怀麓堂集》曰:“大抵效古人书 , 在意不在形 。 优孟效孙叔敖法耳 。 献之尝窃效右军醉笔 , 右军观之 , 叹其过醉 。 献之始愧服 , 以为不可及此 。 其形体尝极肖似 , 而中不可乱者如此 , 能书者当自知耳” 。
书法|“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本文图片

献之临羲之书 , 不及其父的 , 正是由笔势决定的线条质量 , 即骨、筋等因素 。 笔势又分顺势与逆势 , 顺者畅也 , 逆者涩也 。 顺势易行但笔画趋于浮滑 , 用逆势者方能万毫齐力 , 入木三分 , 故倡逆势行笔者多 。
逆势还表现在衄挫战掣之法中 , 传卫夫人《笔阵图》喻“横”如“千里阵云 , 隐隐然其实有形” , “努”如“万岁枯藤” , 都表现了衄挫行笔产生的美感 。
书法|“势”是中国书法的生命
本文图片

《永字八法》则将笔画径称为势 , 依次为“侧势第一” , “勒势第二” , “努势第三”……其“努势第三”云:“努笔之法 , 竖笔徐行 , 近左引势 , 势不欲直 , 直则无力矣” 。 “趯势第四”云:“趯须蹲锋 , 得势而出 , 出则暗收” , 等等 。 可见 , 古人是将笔法与笔势视为一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