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三 )


科幻小说|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本文图片

飞氘所著《中国科幻大片》
正如作者在绪论所言 , 对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并不完全要求读者退回到前现代的立场 , 过分吹捧或迎合其中的“现代性” , 而是需要沿用“一个充分理性化了的当代读者”身份 , 认识到晚清科幻小说大多具有实验性、非传统的特征 , 从而客观评估其叙事技巧和内容价值 。 然而 , 如果盲目信奉“当代”相对于“现代”甚至“前现代”更“现代” , 为具有“后视之明”而沾沾自喜 , 就存在被新的身份所蛊惑的危险 。 读者固然可以轻易地谈论晚清科幻小说的局限性 , 但这些文本何尝没有准确地预言和逼真地描述人类当前的处境?晚清科幻小说中的某些“未知” , 对当下而言恐怕也并不是全然“已知” 。 而“现代”和“未知”相遇之际碰撞出的种种问题 , 也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现代镜像 , 映射出我们从未出走或远离的幻境 。
书中提到“灵学研究会”(the Society of Psychical Research) , 是一些英国剑桥学者在1882年成立的学术机构 , 该研究会旨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理解“超自然现象” , 其早期成员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查尔斯·里歇、物理学家奥利弗·洛奇、化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作家马克·吐温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居里夫妇 。 这些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们带着强烈的实验主义精神 , 记录并审查包括预言、降灵、心灵感应等在内种种现象的全过程 , 确保其中没有产生任何的欺诈行为 , 并尝试为无法用现有科学知识解释的超现实现象找到科学上的依据 。 1893年 , 另一位举世闻名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加入了灵学研究会 , 又在1930年放弃了会员资格 。 由于研究会的工作逐渐转向反驳和否定超现实现象的存在 , 在退会信中 , 他表示自己只能以这种方式公开表达对研究会“不科学的”且充满偏见的立场的抗议 。 不可否认的是 , 这之中有世界大战给这位知名作家带来的创伤经验作用的因素 , 但无论是科学家会员的跃跃欲试 , 还是柯南·道尔的强硬表态 , 这背后实际上是对客观求真的科学精神的信任和坚持 , 相信严密自洽的科学理论有朝一日能够对这些看似“超自然”的事件做出圆满的阐释 。 不过 , 科学是否是唯一的认知尺度?它的效度在哪里?科学的尽头还有什么?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
科幻小说|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本文图片

柯南·道尔向灵学研究会提交的退会信
在茫茫宇宙中妥善安置和平衡人类的肉身和精神 , 在任何时候都绝非易事 。 和不少历史思潮演进的缘起一样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西方出现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 , 就诞生于对科学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反拨 。 在日益发达的科技社会中 , 物质的匮乏已是鲜见 , 人们开始转向寻求对心灵的抚慰 , 身心灵疗愈的热潮方兴未艾 。 量子力学和平行世界打破了既往的线性思维 , 让薛定谔的猫成为人们的云宠物 , 对空间的占有和征服同时转向时间的自由跃迁 。 来自M78星云的奥特曼打小怪兽 , 也可能被追究程序正义 。 在科学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 , 人文理想也在随之演进 , 中国化的情感思维、文化精神和文明复兴 , 在其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带有对“未知”的强烈探索性的科幻小说 , 是人类对终极和自我展开追问的姿态 , 而在晚清这样一个新旧东西元素浑融的时代 , 科幻小说在持续表达求索真理的初心之外 , 还被寄托了某种文化比较的超越性 , 被殖民以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的族群 , 渴望通过精神性的追求填补物质上的落后 , 甚至实现对征服者和霸权者的弯道超车 。 在这之中 , 向往科学技术进步倒还在其次 , 能够让人们为之前仆后继付出牺牲的东西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 子曰:“朝闻道 , 夕死可矣 。 ”《道德经》云:“使我介然有知 , 行于大道 , 唯施是畏 。 ”尊者阿难曾转述佛偈:“若人生百岁 , 不解生灭法 , 不如生一日 , 而得解了之 。 ”儒释道都有不惜生命寻找并抵达永恒之境的渴望 。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是本土科幻小说的起点 , 却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 正如这部作品中暗含的诸多巧合一样 , 它也同样预示了本土科幻文学永远在路上的宿命 。 无量无边有情满怀恐惧和欲望、敬畏与希望 , 在万里星河中辗转寻觅不生不灭的终极奥义 , 对宇宙实相和人类自身命运的探索注定永无止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