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程砚秋不愿“示人以朴”

1932年 , 程砚秋去欧洲访问 , 历时十四个月 , 考察了苏联、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戏剧 , 提出了改善中国戏剧的十九条建议 。 作为深受戏迷喜爱的中国艺术家 , 程先生在海外也初享盛誉 , 在一些场合演唱京剧是顺理成章的事 , 但程先生却将此视为“苦事” 。
初到法国 , 巴黎国立大剧院秘书长赖鲁雅组织了由戏剧家、音乐家、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参加的茶话会 , 赖鲁雅请求程先生演唱一段 , 被程先生推辞了 。 会后 , 又有学者再次邀请他到东方文化学会表演 , 程先生也婉言谢绝 , 他说:“不能不要伴奏乐器而单人表演 。 ”先生此行既没带乐队 , 身旁也无乐器 。 不过他安慰对方说 , 梅兰芳先生不久就要到欧洲 , 带着乐队和配角 , 他愿代为邀请梅先生到学会演出 , 对方由此获得安慰 , 程先生也说这使自己“摆脱了一次苦境” 。
何“苦”之有?程先生的理由是没有伴奏 。 对于京剧而言 , 演唱没有胡琴伴奏 , 身段动作没有锣鼓相助 , 是不可思议的事 , 特别是演唱 , 伴奏对唱腔的“衬、托、垫、兜”不可或缺 。 这与唱歌不同 。 程先生对伴奏的看重 , 从一个侧面尤能体现——在巴黎国际戏曲音乐学校 , 他看到陈列馆里陈列着代表世界各国的乐器 , 代表中国的是一把胡琴(京剧的主乐器) , 但没有松香、千斤、琴码(皆为胡琴的组成部件) , 先生便心情黯然 , 他说:“我们中国的乐器 , 不是这么简单 , 这并不能代表中国 。 ”
在德国柏林远东协会组织的茶话会上 , 秘书长林德在演说中极力推崇程砚秋 , 然后请先生为大家唱一段“中国戏” 。 此次是程先生最为难的一次 , 他“苦苦推辞” , 对方则“苦苦相求” , 万不得已 , 干唱了几句《荒山泪》 , 宾众欢呼 , 要求再唱 , 又唱了几句《骂殿》 。 于是 , 许多人起身 , 走过来与先生握手 , 表达钦佩之情 。 但先生心中却十分惶恐 , 即便别人认为好 , 他仍觉得京剧干唱无味 , 将国粹以如此粗粝的方式示人 , 是他所不情愿的 。
但也分什么场合 。 在法国尼斯参加国际新教育会议时 , 有五十多个国家的几百位代表 , 会上要求各国代表奏唱能表现本民族和国家特殊风格的乐曲 , 轮到中国代表时 , 大家都要求程先生唱京剧 , 程先生心说:这是万万不能推辞的!演唱结束 , 当大会主席郎之万、裴开尔将《荒山泪》剧情以及程先生的非战思想做了介绍 , 台下顿时沸腾 , 高呼:“世界和平万岁!”
能较完美地展现国粹风采 , 是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 , 因为青年人多 , 程先生当时也才二十八岁 , 恰好又有胡琴伴奏 , 便慨然献艺 。 这次演唱效果一定不错 , 请看里昂报纸的报道:“以一种高贵而不可模拟的吸力……用一种乐器名胡琴者伴奏着 , 以圆润的歌喉、圆润的心情 , 做尖锐洪亮而又不用其谈话的声音歌唱……时而作急促之歌 , 时而作舒缓之调 , 为吾人向所未闻的声音 。 ”这个报道挺耐人寻味 , 比如 , “又不用其谈话的声音歌唱” , 显然是说旦角用小嗓演唱 , 而“时而作急促之歌 , 时而作舒缓之调” , 则十分契合程派艺术的特点 。
【胡琴|程砚秋不愿“示人以朴”】程砚秋访欧是载入京剧史的大事件 , 与梅兰芳出国演出、对外推介京剧不同 , 程先生这次主要是向内吸收 , 因此压根没做表演的准备 , 因而想要恪守“良工不示人以朴”的原则 , 而对待每次受邀演唱的不同态度 , 也体现了他的个性、他对艺术的尊重乃至对民族尊严的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