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发掘中认识历史、解码文明——扎根考古一线的年轻人

|在田野发掘中认识历史、解码文明——扎根考古一线的年轻人
本文图片

图:燕妮(左)在调查中勘探线路 。 图:邱振威(左)在野外钻探取样 。 图:地层堆积良好的皮洛遗址 。 图:郑喆轩在皮洛遗址观察地层 。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 百年来 , 一代代考古人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着光和热 , 这其中有许多年轻考古人 。 他们扎根考古一线 ,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
郑喆轩:
探求人类起源、演化、迁徙的远古图景
当众多形态规范、制作精美的手斧出现在眼前时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郑喆轩难掩兴奋之情 。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皮洛遗址考古发掘近1年 , 郑喆轩逐渐适应了这里绿草如茵的夏、漫山冰雪的冬 , 熟悉了这里发掘现场的黄土堆积 。 正是在这里 , 他带领团队发掘揭露出丰富的地层堆积 , 从7个文化层中出土石制品7000余件 , 精美的手斧和薄刃斧就在其中 。
古朴、对称、扁薄……距今至少10万年的先民的工具 , 放到今天都会引人赞叹 。 “这是目前东亚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遗存 。 ”郑喆轩介绍 , 阿舍利技术是人类早期智慧技能发展到一种高峰的标志 , 所以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 。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认识早期人类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与发展历史 , 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 皮洛遗址的发现 , 令不少专家惊叹 。
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背后离不开郑喆轩等青年考古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 。 出生于1988年的郑喆轩 , 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毕业后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 2019年春 , 郑喆轩首次踏上川西高原这块土地开展考古调查 , 在他的脑海中 , 始终萦绕着一个线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有西方学者曾在甘孜疑似发现过手斧 。 经过持续的调查 , 郑喆轩和同事们发现了包括手斧点在内的多个旧石器遗址点 , 但多年的田野考古经验让他坚信:“川西高原还将会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2019年夏 ,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四川省文物局的支持下 , 郑喆轩带领团队在川西高原正式开展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工作 。 经过两年多的调查 , 他带领团队用脚丈量川西高原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 , 在高寒、缺氧、大风、极端天气频发的恶劣环境中 , 翻越一个个高坡、进行一次次发掘 。 经过数十万次的弯腰、跨过数千万步的路途 , 他们让6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群得以呈现 , 这其中就包括遗物丰富、地层堆积良好的皮洛遗址 。
2021年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联合考古队组建了多学科团队 , 对皮洛遗址的年代学、环境考古学、古DNA等多学科信息进行了全面提取 。 “从系统发掘的几个点到遗址百万平方米的面 , 我们发现遗址内部是有机的聚合体 , 包括中心营地、石器加工厂和临时营地等 , 这些共同建构了早期人类的栖居形态 。 ”在今年国家文物局举办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 , 郑喆轩代表团队介绍 , “皮洛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发现的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 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 , 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 。 ”
郑喆轩的专业方向是旧石器时代考古 , 这在考古领域中也是相对冷门的方向 , 但他却乐在其中 。 “旧石器考古工作者主要研究对象是古人类加工使用的石器 , 需要以简单的打制石器为切入点 , 综合多学科研究 , 一点点地去还原人类起源、演化、迁徙的远古图景 。 ”郑喆轩说 ,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 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