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0年 , 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考验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媒介与媒体的双重性、也正在给中国当代艺术留下不可预知的可能 。
在即将从2021走向2022之际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0”(下简称“年鉴展2020”)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 , 此时再看从疫情中走来的2020年 , 世界如何转化 , 转化如何被艺术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一关键转折点上发生了怎样的情况?这些问题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下简称“《年鉴》”)着重记录和追问 。
【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记录2020年疫情带来的改变】
文章图片
“年鉴展2020”展览现场 , 观众正在看童昆鸟作品《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邦》
12月25日开幕之日 , 艺术家曹雨的作品“我就是想你过得没我好”在美术馆外亮起 , 这件作品像是一块巨大的古典中国式霓虹灯招牌、红绿的色彩 , 将那深藏于人性深处的、讳莫如深的话语 , 大张旗鼓地以商业广告式表现 。 这句话的出现 , 配合着寒流来袭 , 以及多伦路市井中的些许圣诞气息 , 引发出特别的关于冷酷与温暖的思考 。
文章图片
展览中 , 2020年各家美术馆的展览手册
步入美术馆中 , 《年鉴》与墙上搜集自各家美术馆的展览手册 , 恍然把人带回了2020 。 2020年年初疫情来袭 , 让一切变得不确定 , 疫情稍缓后 , 西岸美术馆带来“ ” , 思考变化和永恒 , 迷茫与希望;此后 ;2020年11月的西岸博览会和ART021成为全球唯一线下开启的艺术博览会……
毋庸置疑 , “疫情”是2020年关键词之一 , 当代艺术的表达往往最直接关系到当下现实和当代的审美意识的活动 。 呈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以艺术记录时代是《年鉴》编撰的主要目的 。
当下现状如何进入艺术的表达
据悉 , 《年鉴》自2005年启动以来 , 每年一卷 。 其基本工作方法强调持续而深耕 , 通过对当代艺术现场和生态的记录、观察、追问及反思来试图反映这个时代及其伴随着的各种问题 。 《年鉴》侧重于记录其“变量”而非“常量” , 从而将艺术现场文献化和档案化 。
文章图片
《年鉴》中记录的2020年1月1日
2020年的《年鉴》共计收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和活动1819条、文献3168篇、涉及6000多位艺术家的活动信息 。 通过档案调查工作可以看到艺术在当代性上的探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艺术与科技、性别艺术、艺术介入等方向上的具体实践皆呈现出更为多元且阶段性的发展 。 《年鉴》还将涉及到的6000多位艺术家做了数据排序 , 并在前300位艺术家里选出了99位艺术家建立档案 。
“年鉴展2020”的产生便是基于以上的调研 , 展览以“激活与重置”“社会应变”“媒介的可能”“观念呈示”“绘画的扩展”“科技与试验”“全球与地缘”“性别的反省”“介入与自组织”9个主题以文献的方式展示99位艺术家 , 并介于场地等因素 , 曹雨、胡介鸣、厉槟源、蒲英玮、施勇、童昆鸟、王郁洋等10位艺术家的作品原作展出 。 虽说这些作品与关键词难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 却也着实透露出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
文章图片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矿晶|椰视频|“国际矿晶艺术展·晶华”海口展出 展出33件珍贵矿晶藏品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