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 胡介鸣的作品《14天》
比如展览中 , 胡介鸣的作品《14天》被划分在呈现社会现实的“社会应变”板块 , 列于这一板块的艺术家包括有陈文令、李津、蒲英玮、王庆松、赵半狄等 , 他们在2020年创作或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 , 或着眼于新冠疫情对于个人经验和社会全方位的冲击 。
《14天》这个作品名 , 就让人自然联想到了隔离 。 这件作品基于胡介鸣入住“外交公寓12号”的展览项目 。 当时展览原计划展出的是其他作品 , 但因为疫情的背景 , 胡介鸣选择在2020年7月28日至8月10日入住外交公寓 , 并在空间中生活、创作14天 , 由此产生的作品以及日常记录文本为14天计划的最终成果 。 2020年8月15日 , 其个展《14天》开幕 , 观众通过作品看到了艺术家在14天足不出户的饮食起居 , 室内生活空间、物品的交流中产生作品的过程 。
文章图片
胡介鸣的作品《14天》之“我的罗马”
2020年夏天在外交公寓封闭式的14天 , 在2021年冬天的多伦美术馆再现 。 展览摄影与被拍摄的实景、装置与生活状态形成直接对应 , 由此引伸出对生存与现实的种种联想 , 日出日落的色彩、快餐盒堆叠出的罗马柱头、每一餐的仪式感……百无聊赖之中 , 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复杂经验 。 这些与空间、时光、物品对话、共存的结果再次成为展厅中的所有作品 。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施勇作品《2020 新“抽象”字体研究——全王求化》
原作展示的艺术家中施勇和童昆鸟属于“媒介的可能”部分 , 在此施勇的《2020 新“抽象”字体研究——全王求化》通过对字体的重构 , 将原意瓦解 。 童昆鸟的《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邦》组成一个“抱团取金”的结构 , 看似平衡有序且金光迷离 , 实则在半空中摇摇欲坠 。
文章图片
厉槟源作品《最后一封信》
“全球与地缘”部分 , 厉槟源的《最后一封信》是36岁的艺术家带着父亲36岁时寄出的最后一封家信 , 回到父亲最后生活的地方(东莞) 。 他将这封信的内容拆成了36段 , 分别找了36位在东莞工作的保安教会他这36段粤语 , 最后再将这封信用粤语完整地读了出来 。 或蹩脚或标准的粤语句子 , 成为艺术家面对离失和情感的语言 。 这种离失却又是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过程降临到普通个体的真实体验 。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 文献的展示
“全球与地缘”部分的艺术家还包括了蔡国强、刘小东、杨圆圆等 , 他们有的探索“去中心化”“在地全球化” ,有的聚焦地缘 , 通过跨学科调研将一种对于地区的、城市的人文视角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与叙事中放大、激活 。 而从小处看 , “年鉴展2020”本身也是对202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放大和激活 。
99位艺术家、9个主题如何选出
面对6000余个出现在2020年《年鉴》中的名字 , 缘何选择这99位列为专案艺术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据《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朱青生介绍 , 列为专案艺术家有4个标准:艺术家的创作是否对“艺术是什么”的本体问题做出了探索和贡献;是不是用最新的媒介、方法、技术和新的其他创作可能性做出了精彩而完整的作品;无论方法现代与否 , 是否表达了作者对当代正在发生问题的关注和揭示;重要艺术家本年有什么表现 。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矿晶|椰视频|“国际矿晶艺术展·晶华”海口展出 展出33件珍贵矿晶藏品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