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玄元@此人仅一首诗传世,短短20字,却比李白《山中问答》更精妙

隐逸文化一直是中国诗歌文化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组成部分。因为有些人不想隐居却不得不隐,有些人想隐居却又隐得不踏实,不自在;有些人隐居是真的很喜欢、很享受隐居生活,有的人隐居则是为了沽名钓誉;有的人说隐就隐,没有半点留恋,有的人则天天嚷嚷着向往山间田园的生活,但至死也没享受过山野之乐。
今天要读到的这首诗比较厉害了,诗厉害,诗人更厉害,因为我们连诗人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只知其为唐代的隐士,隐居终南山,见者甚少,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人曾在山中遇到,问及,诗人自称“太上隐者”。



太上玄元@此人仅一首诗传世,短短20字,却比李白《山中问答》更精妙
文章插图

这首诗便是《答人》,笔者猜测诗名应为后人所加,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20个字,似答而非答,看似未答而已答,很有韵味。

唐人重道,并把道教祖师老子尊为李姓始祖,唐高宗时,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唐代时期道教文化流行,出现了很多隐逸高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吕洞宾、孙思邈、李淳风、叶法善等。
此诗的作者同样应该也是一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道人,路人在山中一棵古松下偶遇了诗人,怀疑自己遇到了神仙,于是向诗人询问年龄和姓名,结果诗人自顾自地留下了这首诗: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枕着石头睡觉。你问我年龄,山中没有日历,寒来暑往,我已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看似是在回答路人的提问,不如说是诗人自言自语,“偶来”表明行迹飘忽不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偶然路过此处发现古松岩石正好高枕而眠,于是便偶尔来此睡觉。“高枕”说明其内心恬淡释然,无杂事萦怀,无忧虑在胸。真是让人艳羡的神仙生活。至此,仅10个字,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呼之欲出。
【 太上玄元@此人仅一首诗传世,短短20字,却比李白《山中问答》更精妙】

太上玄元@此人仅一首诗传世,短短20字,却比李白《山中问答》更精妙
文章插图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是在回答路人的提问了,但似乎好像又什么都没回答,因为山中没有日历,诗人什么都不知道,与世无争、与世无染。后来此句被苏东坡化用在了《赠梁道人诗》中:寒尽山中无历日。
但陶渊明有诗“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就是说山中没有日历,但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是可以知道一年时光,所以诗人这里的“不知年”不仅是指不知年月,更深的意思是不知世事,如《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般。
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太上隐者”不仅在空间上自由自在、在时间上也无牵无挂,来去如风、了无挂碍,不是神仙却胜似神仙。


太上玄元@此人仅一首诗传世,短短20字,却比李白《山中问答》更精妙
文章插图

提到答人的诗,尤其是在山中,怎么会忘记李白的《山中问答》(又名《山中答俗人问》),其中“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句真乃仙人之境、谪仙之语。但与这首《答人》相比,谪仙之诗却似乎多了点刻意与世俗之感。
与李诗相比,此诗无一“问”字,无一“答”字,如旁若无人、自说自话,似与古松枯石对语,如山涧小溪自然流淌,又似山中云雾自由飘摇,当真乃仙人之姿。
怎么样,你喜欢这首诗吗?你觉得与李白诗相比,两首诗谁更胜一筹?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