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4)孙文彬

书法@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4)孙文彬
文章插图
书法@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4)孙文彬
文章插图
书法的入古与出新
孙文彬
鉴古与开今,从含义上来讲,前人的成就可为后人所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通与革新,从而创作出具有当今时代面貌的作品来。从书法角度讲,古人学习书法的不二途径即是入古。从点画、结字,到章法、神韵,神韵乃学书最难也是最高境界。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
临摹是创作的前提,创作是对临摹的整合与革新。黄庭坚《论书》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书法的今,是有别于以往书法风格和流派,具有当下时代性。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古与今在不同时空和维度下,又可相互转化。以现代角度看王羲之,则大令为古,我为今。从王羲之所处时代来看,其为今,钟太傅、卫夫人则为古。
书法@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4)孙文彬
文章插图
心经
古与今维系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今”的书法保持着和“古”的书法貌合神离的状态。
王铎以行草书名世,其学书,法宗二王。王铎曾言:“余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他重视古人的笔法,以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将二王一脉的优秀传统书法与其革新精神创造性结合。王铎学古,临习作品甚多。王铎的临古,观念不同于传统,在他这里,临摹便是创作,从传世作品来看,常以意临古代作品的方式赠人,充分体现了王铎对前贤书法传统的重视,并把学习传统的法度与自己任情恣性的自由创作巧妙结合。
我的学书观念里,入古是每个学书之人的必修课。我本科求学于南艺书法系,有幸师从于黄瓜园诸名师,始知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
书法@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4)孙文彬
文章插图
澄怀应目联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有了足够的时间与经典对话。在此基础上,我对于王羲之的圣教序以及米芾的尺牍用功颇深。王大令对字行空间的处理,可谓古今书家里最为精彩的。米元章的沉着痛快以及倚侧章法,也让我亦步亦趋。因此,二王米芾一路的小字风格,一直是我长期学习的。可惜才疏学浅,又加之懒惰,仅停留在拟古阶段。
当下是展览盛行的时代,展厅文化的出现把书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一方面,展览激发了人们学书法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书风雷同,个性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亦步亦趋,怎样出新便成了矗立在众多书家面前的一座大山。一个书家单纯拥有技法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地去追求字外功夫。
书法@江苏省八十年代书家精英探寻展(44)孙文彬
文章插图
北斗南湖联
关于创新,我也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就如近来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一是对于我们当下的书写环境而言,如何把王羲之小字里的空间跌宕通过章法处理融合到纯行书的大字创作里;二是简牍书法中,如居延汉简里隶书风格的作品,如何将二王笔法融入,使得各种书体互通。
平时除了被索字、被求字之余,留存作品甚少,有些留下来,过段时间,也被我丢弃。记得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在你的创作中,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幅,我回答:“可能是下一幅。”
“书人”与“酒”
--浅议孙文彬的书写实践
汤传盛
谈及书法评价,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书以人传”或“人以书传”是书法史得以构建的两条脉络,人、书关系因而也成为历来文人探讨书法品评的一个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