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哪是看综艺,根本是沉浸式学习现场啊( 二 )



急诊室的特殊性又在于 , 它分不出一秒钟给你熟悉、适应 , 事情落你头上 , 就是一场决定性的高考 。 那种沮丧感挺要命的 , 好像学的都学废了 , 一切回到起点 , 从零开始 。

但连沮丧都来不及 , 紧跟着 , 结束了急诊室的初体验 , 卢医师给大家安排了一场培训考核 。 考核内容也是急诊医生的一大重点课题 , 如何与病人家属或者陪同者完成谈话 。
这个谈话 , 不是一二三点交代病人情况就算完事 , 出口的每句话 , 讲究的都是沟通的艺术 。 用加油团陶勇医生的话描述当中的艺术感就是 , “客观共情 , 专业守护” 。

每个字都是学问 , 都是技术活儿 。 一边 , 作为医生 , 你不能像手术刀一样冷冰冰 , 需要适当调动情感 , 站在病人方的角度感同身受 , 做好安抚工作 。 但同时 , 正因为你是医生 , 需要你必须具备手术刀一般的冷静、精准、锋利 , 一刀下去 , 直击要害 。
既要为病人作出专业的医学诊治讲解 , 也少不了情绪感受力与控场力 , 为之后的治疗过程 , 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 所以看起来就是说说话的事儿 , 其实 , 情商如何 , 共情感好不好 , 口头表达强不强 , 治病救人的能力是否跟得上 , 全都是考点 。

也就可想而知 , 这场考核培训的结果 , 对青涩的医学生们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打击 。 这里 , 再补充一条急诊室谈话有多不容易 , 它具有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 永远在出乎意料 。
比如卢医师出的考题案例 , 五花八门 。 哭天喊地的家属都算不错了 , 起码对病人的基本情况有了解 , 更多是路人身份 , 牌友或者同事 , 一问三不知 , 但治疗刻不容缓 。

你以为 , 案例都是卢医生为了“考倒”医学生 , 故意“策划”的剧本吗?不 , 在急诊室每天真实发生的情况 , 可能比这些难上一万倍 。 印象最深的是陶勇讲他的体验 。
陶医生最害怕面对的一种场景 , 是家属下跪 , 求你一定要治好我们家人的病 。 病人方不配合医生 , 很头痛 , 但病人方过度期待医生的诊治效果 , 也令医生压力大 , 为难 。

总之看这期节目 , 看急诊室一场接一场犹如谈判的与急诊病人家属或陪同者谈话 , 看医学生们与病人、病人家属的相处和交流 , 有一种深刻感受:
医生这份职业 , 太多面了 。 要医术高明 , 也要心脏强大 , 要能治身体的病 , 还要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 , 甚至自己的心理高压 。 医生非常人可以胜任 , 但医生也只是常人而已 。

2.
跟我们一样是常人 , 会讲点小八卦 , 会烦恼催婚 , 会精神百倍干饭的医学生们 , 要在急诊室完成“升级打怪” , 未来 , 要拿到offer正式上岗成为医生 , 专业是首位要素 。 但陶勇那段八字箴言 , 大概才是医生生涯的精髓:业务专业加态度专业 , 达到综合素质的专业 。

《offer 3》对医学生最严酷的一项考验 , 也是考的这份综合专业水平 。 在短暂的实践学习后 , 医学生从懵到行 , 调整变化太令人佩服 。
比如一开始理论知识满分 , 临床经验为零的刘畅 , 证明了学霸的无限可能 , 改变了医生们对她的最早判断——“做科研工作蛮适合 。 ”

比如李不言 , 前几期 , 时常看得人替他捏把汗 。 做PPT汇报 , 别人开讲了 , 他还在赶工 。 但落到最严厉的卢医师手里会发现 , 他业务能力并不差 , 基础知识也很扎实 , 医师的问题也都能打对 , 只是有些不够自信 。
包括没能参与急诊室考核 , 留在了病房的王蕊 , 虽然在这段路途中按下了暂停键 , 但这也是一次停下思考的机会 。 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节奏 , 更好地发光发热 , 不也是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