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大家都知道,诗歌的创作体裁形式有很多,像打油诗、古体诗、回文诗、藏头诗等等,这些早都为人所熟知。但是还有一种比较冷门的“神智体”诗,知道的人可能就寥寥了。
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文章插图
汉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常能给人意会无穷的联想,古代的“神智体”诗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相传“神智体”诗歌为北宋大文学家所创作,其来历也颇为有趣。据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位辽国使者来到开封。这位使者虽然生在穷荒寒苦、文风一般的北方,但其汉化程度却很深,学识渊博。在出访大宋的日子里,这位辽国使者,一有时间就来大宋的翰林院,同一众的翰林学士比试学问,还经常写诗为难他们。没想到这些翰林学士完全不是辽国使者的对手,败的灰头土脸。
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文章插图
宋神宗听说后,觉得翰林院堂堂众学士竟被一个辽国人给难住,实在太没面子。于是,他动用了杀手锏---命苏轼陪同接待这位辽国使者。辽国使者故技重施,写诗考较苏轼。苏轼笑着回道:“写诗太简单了,雕虫小技而已,观诗才略有难度”。我这里有首《晚眺》七绝诗,还请国使赐教。”
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文章插图
于是挥毫写下十二个,这十二个字很简单,但凡读过两三年书都识得,绝非冷僻字。这位辽国使者看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十二个字包含一首七绝诗?先是不知所云,既而惶恐,最后不得不叹服,谁说南朝无人,从此再也不敢再宋人面前谈诗了。那么这十二个字,到底蕴藏着一首什么诗呢?其读法应该是: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诗歌描绘的是一幅夕阳西下,云霞满天,一位手持竹杖的老者,面对掩映在暮霭中的长亭,被江流搅乱的山峰倒影而流连忘返的山间观景图。一方面歌颂了大宋江山之秀美,一方面也显示了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之情。
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文章插图
神智体这种体裁的特点就在于“以意写图,令人自悟”,这首《晚眺》诗的写法或长或短,或大或细,或断或斜,或为缺笔,或作反书,形异诡变,变化万端。现在我们用“以意写图”的思维方式去推导这12个字,是不是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呢?【 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苏轼!面对辽使刁难, 苏轼写了首十二字怪诗回应, 对方看后惶恐服气
文章插图
尤为巧妙的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却隐藏在十二个怪诞的汉字中,让人不得不惊叹于我国文字的巧妙、苏轼的才学广博。由于这种体裁诗歌的创作难度比回文诗还高,所以存世数量不多,好的作品就更稀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