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人文聚焦|科幻文学已处于“爆款”前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孙磊 实习生 陈晓楠
12月21日 , 首个国产元宇宙产品“希壤”开放内测 , 引起关注 。 正如“元宇宙”一样 , 从概念到产品 , 许多原本存在于科幻文学中的场景似乎正在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 , 虚拟与现实正日益交错 。
文学如何反映当下急剧变化的世界?科幻作家、2014花地文学榜年度科幻小说得主陈楸帆接受本报采访人员独家专访——
科幻|人文聚焦|科幻文学已处于“爆款”前夜?
本文图片

A 主流文学作者开始写科幻
羊城晚报:您是如何看待“元宇宙”这个概念的?
陈楸帆:其实我觉得现在讲元宇宙的很多 , 但是实际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少 , 我们以为跟科幻小说、电影里的那种场景一样 , 但现实的基础设施以及虚拟现实的技术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 所以现在整体还是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 。 上一波VR浪潮我也见证过 , 现在又来一波 , 好像很快就会成为非常主流的新媒介 , 但其实没有那么快 。
羊城晚报:一说到科幻 , 大家总是想到刘慈欣 , 目前写科幻的作家多吗?
陈楸帆:当下中国科幻的代名词确实就是刘慈欣 , 他一个人的作品销量可能就比所有其他科幻作品的总销量还要高出很多 。 (更多新闻资讯 , 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但现在可能出现一种马太效应 , 从市场到投资人 , 更愿意投资头部的作家作品 , 这样更容易获利 , 很多人没有耐心去培育新的作家作品 。 所以 , 目前科幻文学创作队伍还不够成熟 , 不够健康 。 现在我们应该去建立一个更健康的生态系统 , 能够让更多的新人新作涌现 , 审美也应该更多元 。
羊城晚报:科幻经常着眼于宏大的世界观 , 不少人对科幻小说中所呈现的人文性和文学性表示质疑 , 这一点您怎么看?
陈楸帆:科幻文学除了从非常宏大的视角来讨论人类文明的问题 , 还有很多种不同的面向 , 比如像韩松写的科幻作品 , 很多非常幽暗的、意识流的、荒诞的作品 , 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风格;包括我自己 , 风格、题材、视角都比较靠近所谓的主流文学 。
两者之间没有优劣 , 各有长短利弊 。 我们应该取长补短 , 去学习和吸收不同的创作手法 。 可能在科幻圈里 , 因为可能很多写作者出身于理工科 , 因为学科教育的割裂 , 导致他们可能对于文学包括艺术等方面的理解还是稍微薄弱一些 。
这几年不断有主流文学的作者开始写科幻 , 比如王威廉、王十月等 ,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 , 说明科幻文学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 。 在这个时代 , 科幻文学也有传统文学所没有的优势 , 比如表达新的议题、情感、可能性等 。 但是我觉得写作者没必要划分类型 , 因为类型势必会束缚写作 。
【科幻|人文聚焦|科幻文学已处于“爆款”前夜?】B 科幻就是重新揭示不可见的现实
羊城晚报:您觉得科幻文学还有相对固定的定义吗?
陈楸帆:科幻的定义其实一直在不断地改变 , 但重要的不是变化 , 而是探讨科幻不变的核心是什么 。 我觉得它的核心其实是在探讨科技作为一种新的力量 , 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 也包括进入我们的主观意识、心理、情感的状态当中 , 使我们看待世界以及跟世界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
但是这个过程比较隐蔽 , 很多人察觉不到 , 所以这个时候科幻要做的 , 就是如何让司空见惯的东西拉开一个观照的距离 , 让它重新陌生化 , 重新去思考它与人的关系 , 它会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