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话语权消失,被嘲“孔乙己”,影评人只能当综艺咖吗?( 二 )


这一来一回 , 体现出的似乎是某些“学院派”暗戳戳自带的“优越感” , 他们总有一套固定格式去评判电影 , 强调理论、强调技术、偏爱科班 。 但事实上 , 无论是现场观众的投票、还是实际影院中的票房 , 都并不会因为这些声音产生太多影响 。
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告诉小娱 , 在他的观点里 , 电影理论并不作为一种评判导演的标准 , 导演可以不懂电影理论 , 影评人也可以用电影理论评价电影 , 但这并不是一个双向的事情 。
除了专业影评人外 , 观众在节目中还能够看到在另一个程度上的极端:不讲技术 , 只看三观 。
节目进行到第二轮时 , 邀请来了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几位知名辩手 , 由于自带话语权 , 所以其实扮演的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专业观众 , 和影评人类似 。 而他们针对现场的短片发表评论 , 着力点都在三观 。
电影|话语权消失,被嘲“孔乙己”,影评人只能当综艺咖吗?
文章图片

第二期节目中 , 导演曾赠拍摄的短片是来源于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段记忆 。 在场的影评人和制片人们从导演意图、技术、共情点等方面分析都无可厚非 , 但只是分析三观的话难免引起争议 。
当时傅首尔在场上谈到一个观点:短片里呈现出来十几岁的少女最重要的应该是学习和健康 , 但我觉得应该是爱与梦想 。 随即被制片人郝蕾的声音打断:“我们不要就两个女性不同的成长观点去争执 , 这没有意义” 。
有网友也因此在社交平台上发问:什么时候电影只看三观了?
确实没有意义 。 这些极具槽点的声音可以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 , 但是最终能正确影响到观众、或是票房的那些声音不来自于这里 。
当然 , 是这些槽点构成了综艺的看点 。 只是在这背后 , 应该警醒的是庞大的影评人群体们 , 在那些高屋建瓴的评价背后 , 有多少是应该被批判的、有多少是真正能够留存下来起到作用的 , 都应该被重新审视 。
二、影评人的失语
回到现实生活中 ,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电影《雄狮少年》和《误杀2》在豆瓣口碑和票房上的对比 。
同一天上映的两部电影首日排片几乎是一样的 , 但是豆瓣8.4分的《雄狮少年》票房至今仅刚刚破亿 , 5.9分的《误杀2》票房已经逼近7亿 。 虽然以往此类对比并不少见 , 但给足了排片、又产生这么大对比的情况 , 倒是较为罕见 。
电影|话语权消失,被嘲“孔乙己”,影评人只能当综艺咖吗?
文章图片

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告诉小娱 , 这让他感觉到了信息茧房的存在 。 《雄狮少年》在提前映阶段受到了很多相关媒体、影评人的好评 , 但真正和大众见面之后 , 它的成绩并没有预想中那么“爆” 。 除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外 , 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专业影评人和社会大众所处的是不同的舆论场 , 会买票进影院的人和一些更专业、资深的影评人也并不一定直接产生联系 。
再用刚刚上映的《爱情神话》为例 。 无论是影片质感还是故事、演员表演上都受到了影评人们的高度评价 。 珍贵的不仅是因为出现了国内少有的伍迪艾伦式的爱情小品电影风格 , 更是其中书写的沪上生活质感和成年人生活中的某种真实 。
但观众似乎并不买单 。 目前影片上映两天 , 票房不过五千多万 。
曾经 , 专业影评人的意见很受行业重视、也因此和观众有着一定的强关联 , 是某种类似于风向标的存在 。
而步入新媒体时代后 , 一批专业影评人的地位不再显得那么独特 , 所谓的影评人已经日渐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 “可能不算一种职业 , 而是一种标签” , 几位影评人不约而同地向小娱表示到 。 除了具有系统性专业知识的影评人外 , 自媒体的红利还培养了一批半路出家成为视频或图文类电影博主的影评人、还有一批偏媒体属性的自媒体影评人等等 , 难以具体归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