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百年来最有学问,认为李白诗绝非上品,精通22种语言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仲夏,烈日炎炎,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通泰街周达武都督之蛻园。蛻园是唐代进士刘蛻故宅,唐时湖南地处偏荒,从来没中过进士,人称“天荒”,刘蛻是第一个进士,时称“破天荒”。1890年是寅年,所以祖母给他起名寅恪。恪是陈氏兄弟排辈,《说文解字》:恪,敬也。
陈氏出自姬周陈国,汉时成为望族,人称“义门陈氏”,宋朝时其中一支迁居汀州(今福建长汀)开枝散叶。清初又有一支从福建长汀县迁居江西义宁县,当地称为“客家人”。客家人聚族而居,保持着中原地区耕读传家的习俗,很少与本地人通婚。客家人是天生的“小镇做题家”,经常抢了本地人秀才名额,本地人不忿,经常想方设法阻挠客家人进考场,后经上面调解,专门给客家人立了“怀远籍”学额,方才止息纷争。
陈寅恪从小喜欢读书,只看一遍就能背诵,对新旧唐书尤其熟悉。夜间为了继续读书不被家人发现,便将小油灯藏在被褥中,并放下蚊帐防止灯光外露。由于当时书籍印刷质量较差,文字模糊不清,加上陈寅恪爱书如痴,经常通宵达旦,久而久之,便成高度近视,这是导致他日后失明的重要原因。
陈寅恪记忆力极佳,有一次祖父陈宝箴会客,年仅八九岁的陈寅恪随侍在侧。客人走后,陈寅恪把两人说话内容照述无遗。
陈寅恪强调,“读书必先识字”。要研究一段历史,必须通晓这段历史的文字。要研究一国历史,必须通晓该国历史的文字。包括历史上存在过的,如今已经死去的文字。如此才能揭示历史的源流和本真。
陈寅恪说,学外语要有个“诚”字。诚就是诚意,诚心。诚则勤,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诚必韧,遇到困难不会打退堂鼓。
陈寅恪书房里满地堆着书,几无立足之地,但他不让人整理,生怕一整理就乱,看的时候找不着。
陈寅恪写文章喜欢熬夜,写完后一再改动,有时候正睡着,突然爬起来再改。有时候文稿已经付排,也要从印刷厂取回来继续改。
陈寅恪经常进入前清军机处查档案。前清机密档案都是用满文写的,没有一个汉字。陈寅恪一本一本翻阅,一本一本翻译,有人回东北,他交给此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满文。原来这些词语在字典中找不到,他请求此人将这些词语向关外懂满文的满人请教。
陈寅恪在柏林求学期间,由于经济来源断绝,每天一早就买少量便宜面包,进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
陈寅恪在外游学多年,却没有得到任何学位。他对大量仅仅为了得到学位而不去研究学问的留学生非常不屑。他说,从前读书人学八股,是为了功名富贵,现在留学生一窝蜂学习工程技术,其实跟学八股所图无异。考个博士其实并不难,但是两三年时间研究一个课题,便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了。
文章插图
陈寅恪以博学著称,学生季羡林用“泛滥无涯”四个字形容他。他懂得二十二种语言,包括但不限于英文,法文,德文,俄文,藏文,蒙古文,突厥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波斯文,古希伯来语,尼泊尔语等等。他对高等数学也有研究,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微积分公式证明,他在数学领域的涉猎绝非处于初级阶段。
有一次他的侄儿上中学,世界历史的课本上有很多插图,图片下面注释着“刻有巴比伦文的碑碣”。陈寅恪说,这不是巴比伦文,这是突厥文,写书的人搞错了。
陈寅恪常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
- 韩貂寺#雪中悍刀行:徐凤年6大仇人,韩貂寺最弱?杨太岁、柳蒿师不如他
- 老虎$如果互换一下,武松能不能拔垂杨柳?鲁智深能不能打死老虎?不能
- 夜钓!诗·十首丨衔花小蝶痴痴舞,隐柳黄莺恰恰鸣
- 禹厥之$《山海经》中的妖兽相柳和日本的八岐大蛇到底是什么关系
- 对联|重磅|大师集字楹联:汝之所爱,无一不在 7 柳公权
- 疫情|偷走的日子!
- 江涵|柳哨,吹开了梦的面纱
- 神仙传!柳湘莲的小厮“杏奴”的名字有何深意?
- 柳宗元!《江雪》是不是藏头诗特级教师称别想太多,网友别小瞧柳宗元
- 鹤冲天&柳永最嚣张的一首词,开篇很大气,结尾却决定命运,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