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为积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 12月27日 , 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主办 , 成都市委宣传部支持 , 由成都传媒集团与快手合作 , 由北京优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仪式”在成都举行 。
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

活动现场
本届峰会的宗旨为“以数字技术弘扬中国文化、以优质内容讲好中国故事” , 众多业界企业家齐聚一堂 , 共话数字文化产业战略 , 讨论传统文化数字的传承与发展 。
“研究什么叫文化自信 , 才能读懂中国 , 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 ”12月27日上午 , 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刘顺达在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仪式”上疾呼 。
现今 , 信息化转型成了全球各行各业争先改革的方式 ,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剧创新 , 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 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
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

刘顺达
在刘顺达看来 , 目前很多企业要研究的 , 不是中国数字 , 而是“数字中国” , 不应为文化产业 , 而是“文化和产业” 。 若要做好“文化自信” , 不应在炒作概念上下功夫 , 而需要先讲明白中国的文化内核 , 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
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成立仪式”的开启 , 旨在探索文博数字化与传统文化IP的数字化应用、数字技术与内容产品的创新融合等领域 。
追根溯源|探索中国数字文化
推进数字文化科技与博物馆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 是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峰会上主要表达的内容 。
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

刘曙光
其实 , 追溯中国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发展的源头 , 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 据刘曙光介绍 , 1984年 , 上海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博物馆领域第一个部门编制的“信息中心” , 并在90年代初启动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90年代后期 ,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字化工作不仅领先于当时国内各馆 , 而且可以和一些国际知名博物馆并驾齐驱 。 进入新世纪以来 , 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 , 到2016年基本实现了中国文物藏品数字身份证的系统建设 , 为构建博物馆数字藏品新资产奠定了基础 。
目前 , 一些“头部”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 , 已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 , 从文字影像到元数据综合系统 。 “可以不夸张地说 , 中国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 ”
的确 , 无论是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 , 还是精美的云展示 , 如今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多样 。 中国的博物馆也正在发生从藏品数据库到藏品知识资源库的迭代变化 , 表现及传播形式也从文物知识的数字化多元演绎 , 发展到文物故事的数字化沉浸式互动体验 。 “中国的博物馆 ,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的信息化、数字化到本世纪20年代的智慧化发展 , 我们始终与世界潮流保持了同步 。 ”刘曙光表示 。
不过 , 在面对VR、AR、NTF等新概念出现之时 , 博物馆也应该坚守阵地 , 一方面要立足博物馆使命 , 坚定改革发展的决心 , 另一方面 , 要认清本馆藏品的资源特点和优势 , 研究博物馆观众参观动机和参观体验 , 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 , 去运用数字手段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