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二 )


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

汪速
中国数字文化生态产业联盟发起人汪速对成都很有感情 , 但他表示 , 在成都成立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并非个人情愫 , 而是在成都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
从内容角度来看 , 成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明传承 , 无论是山河、人物、传说、特产、美食……都有成都得天独厚的特色 。 同时 , 成都自古以来都有休闲城市的土壤 , “比如 , 我身边有很多做音乐的朋友 , 近些年慢慢从北漂变成了蓉漂 , 这里的氛围很好 , 生活休闲 , 且有政策的系列扶持 。 ”汪速说 。 因为在成都有很好的条件 , 且我国在数字文化技术应用上 , 属于全球领先地位 , 所以他相信两者结合会有很好的未来 。
“最近我朋友圈里很多北京的朋友都在发梵高数字秀 , 我在想 , 谁是中国的梵高?我们能做出怎样类似的梵高数字秀的作品?”汪速说 , 在中国其实有很多梵高 , 比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 , 但最重要的是 , 我们能做出怎样的秀 , 如何让大家主动观看 , 主动分享 , 是最重要的问题 。 汪速认为 , 这也是他们下一步要做的 ,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 打造文化IP 。
打造博物馆数字技术|提升观展品质
作为博物馆之城 , 周末打卡各家博物馆已经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潮流 。 而近年来 , 逛博物馆的游客也发现了其中的变化 。 就四川博物馆而言 , 临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中的文物上起商代下迄秦统一 , 以青铜器为主 , 包括金器、玉器、漆器在内共518件(套) 。 其中 , 一级文物多达209件 。 “没有想到像青铜文明如此厚重的展览 , 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小朋友的入场 。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说 , 在该展览中 , 运用了数字文化的元素 , 如投影、二维扫描等 , 将静态的形象放到手机、屏幕上 , 用当代语言形势进行解读 , 能让游客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青铜文明 , 活灵活现地让游客追回到那个时代 , 让人能主动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

谢丹
而在未来 , 谢丹认为博物馆要打开虚拟的空间 。 “在线上 , 我们先对文物展览进行深度解读 , 再通过线下观看实体文物 , 才会有更深刻的亲切感 。 ”她表示 , 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 , 博物馆内的线上讲座 , 线上文创售卖等平台的搭建 , 都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文化一直活跃在市民生活中 。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博物馆 , 馆长郑晶在馆内文物展陈部分下足了功夫 。 立足于观众的体验视角出发 , 大运河博物馆以多元的展示手段设立14个常设陈列 , 通过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空间设计和丰富的数字展示效果 , 带给观众特别的体验 。
成都|红星观察|数字文化产业如何创新融合?这场在成都召开的峰会给出答案
本文图片

郑晶
郑晶以大运河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展览——运河上的舟楫为例 , 该展览以实体体验+数字多媒体的虚拟体验方式 , 讲述大运河上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的知识与故事 。 展厅内部划分了两个不同的层高的预留空间 , 其中有高17米 , 以沙飞船作为媒介载体 , 实体的沙飞船构建了沉浸式的虚拟体验空间 , 透过床舱两侧缝隙 , 能够看到虚拟的杭州到苏州 , 扬州到淮安、天津到北京运河沿岸的城市景观 , 并且能够感受到好像真实的船舶正在开动 , 领略到了真实坐船的摇晃感 。 “走出这个沙飞船 , 到甲板上 , 运用了16台的环形投影和6台的水面投影相结合 , 营造出了巨大的数字虚拟空间 , 也是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好的沉浸式体验 。 ”郑晶认为 , 博物馆是以历史的遗存 , 实物为出发点 , 即使是数字化的展示 , 核心应该也是以内容为本身 。 如果忽略了博物馆“物”特点 , 仅强调数字技术的优势 , 所有的选项都会变成“无水之源”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