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对话:咸阳新出土金铜佛像考古发现”学术沙龙在川师大举行

来源: 原创稿
人民网成都12月29日电 近日,由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影视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对话:咸阳新出土金铜佛像考古发现”学术沙龙在该校举行。沙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雷玉华、山西大学研究员王般若,以及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相关领导、教授等与会嘉宾围绕2021年5月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成任村东汉家族墓地新出土的两尊金铜佛像进行了深度讨论。
新出土的两尊金铜佛像,其中一尊为佛立像,另一尊为五尊相连的佛坐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年代下限界定为东汉晚期,修正了过去学界认为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到十六国时期才出现的定义,将这两件佛像称作国内考古出土时代最早的、独立的金铜佛像,“把中国佛像的出土历史往前提了近200年”。这一重大发现的刊布,当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沙龙上,黄春和认为,这两尊佛像从风格上看,具有与中国东汉同期的古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特点,应为东汉晚期遗物,属于中国本土制作的佛像;其神格和功用等同于当时中国信仰的鬼神,并非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其发现对研究我国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早期传入、传播、艺术风格、题材及图像特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雷玉华基于考古实践角度,指明金铜佛像所在墓葬的断代,必须考虑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的关联问题,不能忽视墓地使用具有延续性,尤其受地势与居住地影响。
王般若重点分析了金铜佛像的图像细节,指出佛立像或为单体尊像,原件可能装饰背屏,五尊相连佛像或为舍卫城大神变多佛信仰表现,据图像学分析二者年代与西晋至北魏造像形制接近。
川师大教师张炜梳理了古印度早期佛像的发展脉络,强调犍陀罗造像艺术时间跨度大,需要厘清不同时期犍陀罗艺术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指出五尊相连佛像与北魏纪年佛板图像学上的密切关系等值得重视的问题。
【 四川师范大学@“对话:咸阳新出土金铜佛像考古发现”学术沙龙在川师大举行】针对与会嘉宾以及线上听众的热烈讨论,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光洁教授表示,咸阳新出土金铜佛像具有重要意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期待着陕西考古研究院尽快发表相关考古发掘报告。(王波、朱己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