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队&传承民族记忆的民歌,今天唱响在田野和校园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李丹萍 采访人员 蒋肖斌
转两趟飞机,换乘一次汽车,历经一天多的时间,90后女孩丁万明才从重庆回到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的家。虽然旅程漫长,但她并不觉得累。
丁万明是傈僳族民歌的传承人,也是一名“90后”。日前,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上,丁万明和5位演员一起,表演了一首傈僳族民歌《赶猪调》,用歌舞将劳动生活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本次民歌节上,展演节目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丁万明说,希望民歌可以一代一代传承,民族文化不要流失。
文章插图
民歌在田野
初中毕业三年后,丁万明从深圳打工归来,决心留在家乡,而后跟随同村的非遗传承人蔡学珍学习民歌。“那时蔡老师自发组织了一个文艺队,邀请村里年轻的姑娘参加”,丁万明和民歌的缘分就此开启。
由于白天丁万明和队员都要干农活,学习、排练的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刚开始每天都去学,现在差不多一个月一两次”。
传统的民歌教学主要采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我们不怎么懂乐谱,老师唱一句,我们学一句。”丁万明认为,“文化程度”是影响民歌学习的重要因素,“有的人文化程度跟不上,想要理解民歌,很困难。”
在国家级非遗“壮族三声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广西南宁马山县文化馆工作的蓝春平,也参与了本次民歌节的演出,和蓝海群、蓝日浩一起带来歌曲《生活美如霞》。
蓝春平是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非遗传承人,却是瑶族人。她初次接触这个民歌是在1999年,现在,她每年都会和同事们组织民歌培训。“上星期我们刚刚结束壮族会鼓的培训,还有打扁担、壮族三声部民歌等,我们都在做”。
蓝春平介绍,他们会先把培训通知告知学校和各乡镇的文艺队等,由学校和文艺队选送老师到文化馆学习。每次培训一个星期,一次80-120人。除了培训,蓝春平也和其他传承人一起,走进校园,传唱民歌,他们还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了关于三声部民歌的书籍。
文章插图
民歌在“校园中的田野”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说,民歌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是民族的文化符号。“鄂伦春、达斡尔等北方人口少小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的文化是怎样延续至今还生生不息的?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族源,历史,生产生活技能等,通过唱歌的形式存续。”
2016年~2018年,张天彤带领学生团队,针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三个民族,通过拍摄、采访的数字化方式,开展民歌抢救工作。如今,已录制民歌625首,拍摄视频素材300多个小时。
张天彤在教学时,会定期邀请民歌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打造“校园中的田野”。“我每次会请1~3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歌手,请年长的传承人来示范并学,年轻的传承人来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他们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是怎样学习和表演的”,之后,学生们要当堂上台演唱,再请传承人点评辅导。
在教唱过程中,张天彤还会采访传承人,请他们讲述民歌背后的故事。比如,闽西山歌中,有的歌者会在乐句中加‘噢噢’的衬词,张天彤称之为“噢噢腔”。这源自闽西龙岩适中镇,该地山高路陡,当地居民在山上挑担时很累,时常需要停下喘气。后来,人们把这种喘气声用到了歌唱里,之后逐渐形成闽西山歌的一种润腔特色。
张天彤希望学生学习民歌,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她认为,这种示范、教学、展示、汇报的互动交流形式,能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民歌,进而完善知识结构,“这比单纯模仿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