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崔中华专栏 | 教过书的人

毛泽东!崔中华专栏 | 教过书的人
文章插图
文|崔中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你出版的第一本书名字是《教过书的人》,其实教过书的人就是老师,关于“老师”还有许多称谓:夫子、先生、教谕、教书先生、教书匠、园丁……众多的称谓丰满了教过书的人的内涵,这些称谓在时间的河流中沉浮,幻化出来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其中就有你的初中语文老师崔偏柱的面容。
你在《教过书的人》序言中写道:“你初中的语文老师叫崔偏柱,一位儒雅的乡村知识分子。不高的身材,白净的面孔,头上蓝色带沿帽子永远是干干净净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土,黄沙漫天,在黄泥土街上行走的崔偏柱老师确实显得很另类,干净的衣着,儒雅的风度,体现出来的是师者代代相传的古风。
那时候你上初中的那所学校还是村办联中,有小学生,有初中生。小学一到五年级,初中两个年级,都是单级班,算起来也就一百多人。学校就在家门口,几分钟就跑到了。
那时候你比较听话,当别的小伙伴跑到田野里游玩的时候,父亲让你在家读书写字画画,你一个人孤独的坐在那里,听小伙伴们在不远的河堤上自由地欢笑,你一笔一划地在草纸上抄写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父亲那代人和毛泽东的感情很深,这也影响了你,毛泽东的语录你会大段大段的背诵,阅读带来的好处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呈现出来了,你写作文常常能熟练地引用毛泽东的文字,有时候甚至做到了活学活用,这让教你们语文的崔偏柱老师都感到吃惊,你的作文就常常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你在《教过书的人》序言中写道:“你喜欢这位儒雅的乡村教师,喜欢上他的语文课,喜欢他在作文课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读你写的作文,那些幼稚的文字给你带来的是无穷的欢愉。”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自然就喜欢上他教的课,当时你最盼望的就是上语文课,特别期待一周一次的作文课,这样的喜欢和期待让你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年后的回望,自己对文字的喜爱和上初中的那段经历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崔老师上课操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他一直坚持着;他授课也不照本宣科,那时的教科书阶级色彩很浓厚,但他依然能把这些课上的声情并茂。
那时候你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一块银元》,讲的是旧社会一个凄苦悲惨的故事。当崔偏柱老师讲到财主李三刀抢夺孤苦母女那块带血的银元时,你突然起立,高喊一声:打倒恶霸李三刀!一位叫游玉玲的女同学也站起来高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泪光还在她眼里闪烁。
其实这是崔偏柱老师事先安排好的课堂环节,在极度简陋的乡村教室里,崔老师把一节课上得如此的声情并茂而又感人至深,足以体现出他备课时所下的功夫。虽然你起立喊口号时有一种羞怯的感觉,但这节语文课却在你的记忆深处留下了很深的印记,让你在后来的教书生涯中懂得了如何去创设课堂情境,如何把一节课上得情景交融。
你当时就读的那所学校有十多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是民办教师,工资都很低,崔偏柱老师一家的生活十分窘迫。为改善老师们的生活,几个村为学校留了几亩地,让老师们增加点收入,种好那几亩地就成了老师们教学之余的最大事情。
学校在几个村的北面,几排平房,四周是挖土沟叠起来的院墙,因为有深深的土沟,叠起来的院墙才有了高度,院墙上都种着树,洋槐和白杨树居多。院墙有豁口,那是顽皮学生贪走近路的杰作。学校的几亩地也圈在院墙内了,在几排平房的东面,地和校园中间又挖了一道浅浅的沟,课间玩耍也不能去地里玩,更不敢毁坏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