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远帆|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三 )


杨远帆|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本文图片

杨远帆专辑《水彩》封面
第三种灵感来源是艺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 诗歌的意象、小说的情节、戏剧的故事等 , 都有可能成为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 。 例如 , 我的钢琴独奏曲《海涛》 , 其灵感来自画家埃米尔?卡尔森的一幅油画《惊涛》 。 在《海涛》的英文题记中我写道:“我爱海滨 , 无论是温暖、晴和 , 还是云卷、风吹 。 那辽阔的海面、湛蓝的海水、变化的潮汐、涌动的波涛、广袤的天空都可能激发我的音乐想象 。 ”
Q
您如何在钢琴曲创作中融合中国风格和西方风格?据您观察 , 目前中国风的乐曲在西方观众中反响如何?
我的想法是 , 要吃透两头 , 即要深入了解中国风格和西方风格的特点 。 同时 , 也可以考虑结合中西不同乐器的特点 。
我在创作《牡丹亭·游园惊梦》时 , 特意用提琴、竖琴等乐器去模仿中国传统乐器胡琴、古筝的音色 , 虽然不能完全复制中国乐器的音色 , 但这些特别的“点缀”却能够增加乐曲的中国韵味 。 在突出西方乐器的层面 , 我有时用小提琴独奏去表现杜丽娘的喃喃自语 , 有时又用钢琴和提琴 , 钢琴和笛子的重奏去摹写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深情对话 , 并通过速度变化、声音强弱展现人物心境的变化过程 。
杨远帆|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本文图片

总之 , 我们所谓中西方风格的互鉴与融合 , 不是为了一个口号或概念 , 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一部特定作品的音乐内涵 。
根据我个人的感受 , 中国风乐曲在西方观众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 一是中国风乐曲本身具有独特的美质美感能够吸引一批西方观众;二是因为现代媒介传播等原因 , 西方观众对中国风乐曲的接触越来越直接 , 越来越频繁 , 这些因素都加深了他们对中式音乐的理解 。
我在不少个人音乐会上面对西方观众时 , 常常表演“经典中国旋律”(从中国民乐、民歌等旋律中挑选 , 并结合音乐会主题进行编创) , 很受欢迎 。 兰卡斯特音乐节曾两度邀请我举办独奏音乐会 , 他们直接提出希望我多演奏一些中国风乐曲 。 另外 , 越来越多的西方音乐家和团体在演唱或演奏中国风乐曲 , 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对中国风乐曲的积极态度 。
Q
您对自己未来的音乐道路有哪些规划?
音乐之路 , 漫长悠远 。 在音乐的演奏和创作都日益市场化的当下 , 我希望自己保持相对恬淡的心态 , 不务虚名、脚踏实地追求演奏及创作的质量和品位 。
杨远帆|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本文图片

如果情况允许 , 疫情结束后 ,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回中国演出 , 并和中国艺术家交流、合作 。 我要继续努力用音乐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 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贡献力量 。
看完了这篇文章,想对钢琴的演奏和乐曲的创作有进一步的了解?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 , 交流学习钢琴的那些事儿~
征集令
Show Time
本文视频、图片均由受访人提供
编辑/作者:戴晨
责编:李明阳
杨远帆|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本文图片

美式摄影+日式描写+中式情感=?
杨远帆|创作型钢琴家杨远帆:融合中西风格不只是概念和口号
本文图片

华裔青年马文俊:以文化为媒 担当中匈友谊的民间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