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考古历史儒家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吗五千年前文物改写认知( 二 )


文章插图
因为装水的器具,肯定是装满为主,如果装到一半就提走,非常耗费时间,同时陶罐不大,也不好摆放,还不如做成平底的更实在,并且一些陶罐很薄,如果真装满了水,肯定会裂开,为了解密它的用途,专家后来利用了更好的仪器,考古专家通过仪器发现,一些陶罐中有一些白色的小东西,他们将它提取出来,经过化验,得出的结果推测是古代的酒,有专家为此,提出尖底瓶就是古代拿来盛酒的器具,而在青铜器还没出现的年代,陶器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科技,由于陶器的贵重,所以很可能技术只是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而且很多陶器的作用,估计是用于祭祀。并且甲骨文中的“酉”,就是一个尖底瓶的样子。可是问题在于,仰韶文化的断层后,尖底瓶却甚少在出现了,虽然在夏商朝时期还有出现,可大部分只保留在甲骨文中的“酉”字,不过也正是这个“酉”,最终定义它是一个酒器。而上古的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周朝,酒器是重要的礼器,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多周朝的贵族,在其古墓中都会出现大量的青铜酒器。但是到了周朝,尖底瓶即便是以博学著称的孔子,都很少触及。偶然记载,也是孔子到鲁桓公庙祭祀,看到一件很奇怪的器具,问守庙人这是啥,守庙人直接告诉他,你试试就知道了。孔子就操作了很久,后来一个弟子想到了倒水进去,没想到果然如此,这个器具空时倾斜,盛水后直立,装满后就倒下,孔子忽然想起古人记载,说了一句:“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并且用这个例子告诉弟子们中庸之道
孔子&考古历史儒家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吗五千年前文物改写认知
文章插图
孔子所说的就是古代的宥坐之器,外形和尖底瓶一样,显然是尖底瓶一个作用,而孔子也因此总结出了“满招损,谦受益”、并且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了“中庸”核心理论。可见在孔子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庸”的思想。可见,中庸之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不过是明确提出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释的人。也因为儒家后来的影响,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才成为了代表,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先人早就在生活中,懂得了中庸守正的道理,同时还用于生活之中,可见,中华文明的中庸之道,和尖底瓶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能看到中在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或者正是尖底瓶的特性,在使用中给先民带来了众多的人生思考,在经过数千年生活积累,最终在夏商时期形成“中”的概念,【 孔子&考古历史儒家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吗五千年前文物改写认知】
孔子&考古历史儒家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吗五千年前文物改写认知
文章插图
再慢慢地积累和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尖底瓶启发了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所以现在谁也没想到,一件看上去简陋的尖底瓶,却因为饱含着,“满招损,谦受益”丰富的人生哲理,还有持中守正的思想,成就了儒家的中庸,并影响了中华历史和文化二千多年,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实在源远流长生活积累中,渐渐的发展起来,其中具有很深厚的人生道理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