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子《道德经》:“袭明”,属于一种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老子《道德经》中透露了许多天道,继而告诫人们正确的“圣人之道”。
比如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也应该效仿天地,选择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也应该效仿天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总而言之,道德经中蕴含着许多智慧高深的处世之道。哪一条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谈到了老子最典型的处世之道: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它们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把这叫做"袭明"。
老子&老子《道德经》:“袭明”,属于一种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文章插图

何为"袭明"?
老子《道德经》第27章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即:圣人总是善于挽救帮助他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也是保持启明的状态,也就是“袭明”。
袭明不仅有海纳百川的意思,还有善于调和各种好与坏的人或者事物,最后都为我所用的意思。
冯友兰先生说袭明的通则是:我们想要得到某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
由此可见,“袭明”的方针,不仅符合天地之道,而且还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
【 老子&老子《道德经》:“袭明”,属于一种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老子&老子《道德经》:“袭明”,属于一种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文章插图

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
第一:无私为大私;?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正是因为圣人不自私,让自己位于众人之后,最后反而能够成就自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私为大私”!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还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见,如果我们要想得到各种大的名利,就要懂得迂回与委婉的战略,要从名利的反面入手——表现得淡泊名利、大公无私、与世不争。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更得人心,最终众人拾柴火焰高,得道者多助,成就一番大的功业。
老子&老子《道德经》:“袭明”,属于一种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文章插图

拿曾国藩来说,他刚开始不懂得人性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一味强调忠君报国,以自己“不贪财、不怕死”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手下将领。但是没过多久,大家都离他而去,因为跟着曾国藩得不到好处。
后来得到了幕僚的指点,曾国藩恍然大悟,重新把“集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作为自己带兵打仗的战略思想。他提高将士薪酬,大力推举有功将士,满足大家的正当私欲。于是乎,越来越多的能人异士汇聚到曾国藩身边,最后帮助曾国藩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辉煌。
可见,我们要想成就“大私”,有所作为,就要从无私入手,要懂得满足他人的私欲,以无私为大私,这样才是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老子&老子《道德经》:“袭明”,属于一种更加高明的处世之道
文章插图

第二:有舍才有得;?
《道德经》第36章说: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即:我们想要收拢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