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芬|这本迟到的女性之书,感动了无数年轻人( 三 )


章红在代后记中写道:“我想 , 如果母亲人生大部分时光是‘活着’ , 晚年的写作则意味着自救 。 这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之旅 , 对生命有所觉知而不再是浑浑噩噩 。 ”实质上 , 在那些“浑浑噩噩”的岁月里 , 杨本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
阅读就是杨本芬获得生命养分的渠道之一 。 1940年 , 她出生在湖南湘阴 。 由于父亲身体不佳 , 作为家中的长女 , 她不得不与母亲共同分担着家中的劳动 。 一直到11岁 , 她才有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
对知识的渴望 , 外加母亲的支持 , 让她在学习上更有劲头了 。 参加岳阳工业学校的考试时 , 她所在的地区一共去了30多个人 , 唯独她考上了 。 上学那会儿 , 她买了个手电筒 , 在宿舍里蒙着被子读书 。 她接触到的外国小说 , 基本都是那时读的 。
但在杨本芬将要毕业时 , 学校倒闭了 。 此后 , 她又找到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 , 上了没多久 , 也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而终止了 。 后来 , 她结了婚 , 到运输公司上班 , 每个月省出来的钱 , 她用来买了《十月》《当代》等文学类杂志和书籍 。 实在困窘了 , 她索性就直接抄书 , 抄完了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 。
让她印象较为深刻的是韩少功的《马桥词典》 , 这部虚构之作 , 以115个词条的形式讲述了湖南村庄马桥镇的往事 。 书中有对知识青年生活的描摹 , 也有杨本芬熟悉的湖南乡村背景 , 当时她在阅读时 , 感觉格外亲切 。 而在多年以后 , 她自己写下的那个中国老人的故事 , 也给读者留下了同样的印象 。
杨本芬|这本迟到的女性之书,感动了无数年轻人
本文图片

《马桥词典》
韩少功 著
十月文化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7-10
杨本芬有很多阅读计划 , 她想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 想再看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 但碍于年岁的增长与视力的下降 , 她已经很难“啃”完大部头了 。 最近 , 她正在阅读《穆斯林的葬礼》 , 她并不忌讳谈论死亡 , 她说:“人终归是有大限之日的 , 也必定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 ”
生命的疼痛
“我老了 , 成功对我来讲也没有什么用了 , 是吧?”在杨本芬的心里 , 人的老去是一种憾事 , 但她也说 , 遗憾实在是太多了 , 学业、婚姻 , 都有些不顺遂的地方 。 而当下 , 让她最难挨的 , 是她的膝盖 。
过去三年多的时间 , 杨本芬进行过很多次治疗 , 但手术、贴膏药都不见起色 , 她只能用常备的止痛药去抵抗身体上的剧痛 。 对于行走不便的她来说 , 离开家 , 去远方和人们产生更多的交集 , 已然不再现实 。
北京有机构为她颁发文学奖项 , 杭州有人邀请她作演讲 , 她都婉拒了 。 她并非不想前往 , 她说:“只是我自己走不了好远的路了 。 ”
除了身体 , 她的内心也潜藏着一丝难言的伤痛——她的老伴 。 她先生姓章 , 年轻时是一位医生 , 临近晚年 , 他的大脑有所退化 , 记忆力与生活自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 照顾丈夫没有让她觉得是太大的负担 , 但闲下来时 , 她想起丈夫和自己相处的那些时光 , 她还是会隐隐觉得难过 。 他们相伴了61年 , 但丈夫好像很少关心过她的所思所感 。
杨本芬也不怪他:“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和谐完美的婚姻呢?”在她看来 , 章先生是个很好的人 , 她也很爱他 , 只是双方习惯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 每每想起些什么 , 杨本芬就写进iPad的文档里 , 后来被合作的出版人看见了 , 为她做了第三本书《我本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