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席慕蓉:一个春日的下午

席慕蓉|席慕蓉:一个春日的下午
本文图片

一个春日的下午 | 席慕蓉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 , 内容毫无价值 , 目的只是骗人 。
但是 , 有些读者贪图省力 , 不肯下苦工夫 , 一见有这些秘诀 , 满心欢喜 , 结果就不免上当 。
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 , 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 , 而不肯立志用功 。
因此 , 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 , 都不懂得什么秘诀 , 你即便问他 , 他实在也说不出 。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 , 上面写道:“古人读书 , 皆须专心致志 , 不出门户 。
如此痛下工夫 , 庶可立些根本 , 可以向上 。 或作或辍 , 一暴十寒 , 则虽读书百年 , 吾未见其可也 。 ”
看来这个学规中 , 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 , 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 。
事实的确是这样 。 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 , 只要专心致志 , 痛下工夫 , 坚持不断地努力 , 就一定会有收获 。
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 , 抓一阵子又放松了 , 这就是“或作或辍 , 一暴十寒”的状态 , 必须注意克服 。
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 , 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 。 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 , 而是一些经验谈 。
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 始当求所以入 , 终当求所以出 。
见得亲切 , 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 , 此是出书法 。
盖不能入得书 , 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 , 则又死在言下 。 惟知出知入 , 得尽读书之法也 。 ”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 , 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 。
然而 , 我们要知道 , 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 , 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 。
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 , 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
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 , 就是说要知入知出;
【席慕蓉|席慕蓉:一个春日的下午】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 , 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 。
不但这样 , 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 。 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 , 并且要用得灵活 , 即所谓“透脱” 。
你看他的这些主张 , 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
他的这个主张 , 过去很少有人注意 , 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 , 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 ,
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 , 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 。
《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 , 未晓处且放过 , 不必太滞 。 ”
接着 , 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 , 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 , 切身须要急思量 。 ”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 。
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 , 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 , 不要死扣住不放 。
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 , 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 , 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 。
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 , 要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