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就曾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过一段“不愉快”的交谈。彼时的荣格,是“文化人类学”的翘楚。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特意拜访荣格,想要听听他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然而,荣格却反问胡适,
【 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文章插图

作为中国文化的“改革者”,胡适听到《周易》时,先是有些吃惊,随后耸耸肩说:荣格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胡适,追问道:“你运用《周易》的预测做过亲身实验?它对你没有帮助?”胡适支支吾吾,谈话随即也变得尴尬了起来。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中国的《周易》远远超越了西方人的思想。对此,他这样解释道:
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文章插图

胡适作为中国文化的改革者,他对《周易》的漠视,令荣格非常难受。在孔子看来,《周易》通过卦象,将天、地、人运行的规律,以精练的方式说明白了。
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文章插图

在他们看来,《周易》既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不会被推翻的;《周易》也不是哲学,因为哲学的核心是方法论,要有理性和逻辑作为基础。除了算命先生和气功大师,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其余不懂它的人,只不过把它当作一个符咒罢了。所以,《周易》真的只是在乌龟壳上,预测凶吉的魔术吗?我们很难对不理解的东西,抱有好感。《周易》形成于西周初年,分为《易经》和《易传》。年代的久远、文字的生僻、道理的深刻,让我们对它天然有一种抵触情绪。由于这样的抵触,很多人在还未开始读《周易》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才会知之不多。然而,《周易》作为一部修身处世的宝典,却讲透了万事万物的现象和道理。因为它可以
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文章插图

所以,为了帮助更多的人理解《周易》,余秋雨以笔为杖,一步步探路,以《周易简释》作为“桥梁”,帮我们透过《周易》,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周易简释》参考了《周易本义》、《周易注》等书籍,选取了《周易》中的重点章节进行诠释,特别是对于《系辞》的部分,余秋雨更是放了很大的精力。因为在他看来,《系辞》既是孔子对《周易》思维的高度延伸,也是对《周易》的总体概括,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比如,在《系辞》上传的第一章,原文开门见山地通论了“乾坤大义”,概括了天地宇宙的经纬。为了易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余秋雨也给予了散文式的解释:接下来,余秋雨进一步解释了先贤哲人的德业,在于“易”和“简”。因为这两个字,
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文章插图

那么,对此,韩康伯在《周易注》里提到:紧接着,在下一章的余秋雨总体上给予了解释,意在告诉我们,那么,爻辞真的如此可信吗?
荣格!《周易》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高深?余秋雨:太肤浅了
文章插图

所谓“莫不瞻观物象,法其物象”,事态本来就有凶吉,爻辞通过对事物的反复观察和效法,将吉凶的理脉显示了出来。很少有人通读一遍《周易》,就能理解其中内涵的。余秋雨也说《周易》是一座“高入天际、云遮雾罩的远山”。在《周易简释》中,余秋雨试图还原了《周易》的整体风貌。从《周易》的创作时间来看,确实有着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局限性在。但是,由此就断定《周易》毫无意义,也确实过于武断。事实上,不光是苏东坡、孙思邈、孔子等人对《周易》非常推崇,作为一部被黑格尔、爱因斯坦、荣格、松下幸之助等外国人都高赞评价的经典著作,我认为大家都该读一读。无论你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遇到任何苦恼,读一读《周易》,你或许就能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