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诗寒食六首: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谈谈寒食节的来历
唐诗寒食节六首: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朝卢象《寒食》
文章插图
实际当代人已经很少知道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已经并入清明节了。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所以又称“百五日”“一百五”,按照正常农历算法,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清朝汤若望修订历法则固定在清明节头一天。
但是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帮助晋国公子称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之后,陪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为了让他出山佐政,放火烧山,结果火焚而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别将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称寒食节。
这首唐朝卢象的诗,就是写的寒食节的人文来历。说介子推想避世,山火却烧死了他,所以后代人在这天过寒食,只吃冷东西,千百年来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死得冤枉却又有浩然之气,看这天山河都为他电走雷鸣,风雨淋灭山火。只可惜晋文公英明了一世,辜负了这样的好臣子。
春秋时代,晋文公精励图志,才能这样诏告天下,号令全民进行祭奠。纪念介子推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一是介子推的忠,他十几年陪着晋文公颠沛,最终稳定政权,这是一个忠臣,第二,是介子推的廉,这样一个人,功成身退,放着高官厚禄不做,隐居深山,过着清苦的日子,是臣子为国为民的表率,第三,是介子推的孝,因为有老母,所以宁愿陪着母亲过平淡的晚年。
这也是历朝历代人臣的表率,以及有风骨的人的坐标。所以介子推的事迹获得广泛的推崇。而且春秋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偶像和凝聚力。介子推称为晋国人的代表。
文章插图
何以晋国一个小国的隐士介子推,让寒食节闻名几千年呢?
实际在先秦,还有一个节日是禁火节。古代仲春之后,草木峥嵘,雷雨增多,时常会发生山林大火,造成重大损失,为了山林休养,防止火灾,仲春时节,长达一个多月是不允许人们保留火种的。这项政令,应该是强制执行的,火种的启用,有着详尽的时间和程序。比如在清明节,用榆木钻取新的火种。那么清明节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人们只能吃冷食,而由于火是生产生活必须的动力,人们只能充分用这段时间踏青,运动,并产生各种户外活动,为户外的祖先祭祀提供的条件。
介子推事件,产生了至少三个后果,第一个就是将禁火强化,第二个是宣传介子推的精神,第三个,在祭奠介子推的风俗中演化衍生成对祖先的祭扫和祭奠。寒食节的祭祀是清明祭祀的源头。
实际寒食节给家人扫墓在唐朝之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形式和介子推的纪念同在。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已经蔚然成风,官方禁止不了。到了晋朝,晋朝重新启用春秋晋国的典故,寒食节就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而到了唐朝,则肯定了寒食节祭祀先祖扫墓的民间风俗,寒食节和清明节都给官员连续放假,有时候多达六天,让人们回乡尽祭扫的礼仪。
唐朝的皇帝在寒食节还会率领臣子巡游,表达对先贤的敬意,团结臣工,为大唐努力。登山,赐筵,做诗,晚间由宫廷分发新火和蜡烛,表达上下一体,寓教于乐。所以唐朝,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古墓里留下一封给他的信
- 诗坛@令人惋惜的唐朝诗人,李端十首诗作,细品后别有一番风味,收藏了
-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 李冶!唐朝最传奇的女诗人, 向和尚表白却遭出卖, 唐玄宗隆重召见她
- 唐德宗@唐朝最重要的宰相,影响中国的历史,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归隐山林
- 文茂#唐朝才女写给竹马的一首肉麻情诗,道尽相思之苦,令人感动
- 离别@今天才知道,“人生何处不相逢”出自一首唐诗,还是著名诗人所写
- 董强|外国作家眼中的唐诗
- 文采飞扬#唐诗三百首中相对冷门的2首唐诗,文采飞扬感情真,惊艳千古
- 艳惊四座!唐朝才子急欲施展抱负,却屡试不第,写下一诗,成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