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馆@此人屡试不中后被明珠赏识,但他却不识抬举,非要靠本事考取进士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殿试发榜,通州人氏丁腹松位列三甲第四十八名进士,这一年,丁腹松已经年近50了。官方文献中对于丁腹松的记载并不多,因为他的一生算不上轰轰烈烈,官只当到知县。
辞馆@此人屡试不中后被明珠赏识,但他却不识抬举,非要靠本事考取进士
文章插图
【 辞馆@此人屡试不中后被明珠赏识,但他却不识抬举,非要靠本事考取进士】不过在民间传闻和野史笔记的记载中,丁腹松却又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其才华、品德为当时人所称颂。《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一个“丁腹松中进士辞馆”的故事。
丁腹松与权臣明珠的交集丁腹松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丁国宝是生员出身,此外精通医理,是当地一个亦儒亦医的有名人氏。丁腹松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高的天赋,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专心研读四书五经,习作八股,和天下读书人一样,走上了科举之路。
在科考之路上,丁腹松前期走得还算顺利,18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可是在会试这一关却屡不得志,几次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不过丁腹松由于学问扎实,在京城中颇有名望,不少同年都盛赞他的才学与人品。
辞馆@此人屡试不中后被明珠赏识,但他却不识抬举,非要靠本事考取进士
文章插图
权臣明珠听说丁腹松是个人才,便请他到府上当先生,教儿子读书。丁腹松对工作一丝不苟,教授督责非常严厉,纳兰性德、纳兰揆叙在丁腹松的教育下,学业大有长进。为此,明珠对丁腹松十分敬重,每天下朝回家,都要看望丁腹松。
明珠在与丁腹松的交往中,对他的学问、人品十分看重,很想提拔他。但丁腹松毕竟是汉人,要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首先就得拿到进士的功名。不过这对于明珠来说不算难事,眼看三年一届的会试即将举行,明珠便建议丁腹松去应试。
中进士入翰林始终是丁腹松的终极梦想,可是几次会试落地让他心里产生了阴影,认为这或许是命中注定。但明珠告诉丁腹松,说他安排府里的管家安三随同他前去应试,跟在身边伺候,可以省去不少烦劳。在明珠的再三劝说下,丁腹松决定参加会试。
辞馆@此人屡试不中后被明珠赏识,但他却不识抬举,非要靠本事考取进士
文章插图
事实上,明珠已经打通了所有关节,具体的负责人就是管家安三。等到会试发榜的前几天,安三就兴冲冲跑来告诉丁腹松,说他已经被取中了。丁腹松认为这是玩笑话,他知道科场之艰难,自己考了这么多年哪有这么容易。况且,此时尚未发榜,如何知道中或不中呢?
然而安三却信誓旦旦地说,这回先生必然榜上有名,或许是怕丁腹松不信,还说不但取中了,而且把具体的名次也告诉了丁腹松。丁腹松不以为然,以为安三是在开玩笑。
不想发榜这天,丁腹松果然榜上有名,而且名次也和安三之前说得一模一样。这下,丁腹松才明白了,知道是明珠暗中替他打通了关节。其实,清代会试中,大臣请托的现象也很常见,丁腹松本非才疏学浅之辈,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会试,也不算太丢人。
辞馆@此人屡试不中后被明珠赏识,但他却不识抬举,非要靠本事考取进士
文章插图
然而,丁腹松天生一副硬骨头,认为自己一生的清白被玷污了,功名事小名节事大,这个贡士他死活不肯接受。但明珠毕竟是出于好意,所以丁腹松不可能去指责明珠,但明府先生肯定是当不下去了,他马上辞职回乡。明珠苦去权未果,便让管家给了他一万两银票,丁腹松几次推脱,无奈之下当面烧了银票。
这个就是《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丁腹松中进士而辞馆”的故事,至于真假不得而知,估计有一定的水分,但基本可肯定,丁腹松在明珠府上当过先生是确有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