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哲学是一条“贼船”,没有进步性,不断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算起来已经从事哲学训练整整28年了。在这28年里,我曾经遭遇过不少尴尬的时刻,比如在火车上,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开始试探着闲聊,每当问到我的职业和身份时,原本热闹的场景往往会瞬间变得尴尬,空气也随之凝固:‘哦,学哲学的。'”整整10年,周濂都以这样的方式,开讲西方哲学史——那是面对刚入学新生而设立的一门通识课。因《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书,周濂被视为公共领域写作的代表作家,却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主讲的西方哲学史是中国人民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西方哲学史&哲学是一条“贼船”,没有进步性,不断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文章插图

马克思曾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面对生活压力,理论思维往往苍白。更何况,哲学又是那么虚无缥缈,每一代哲学家的最大工作似乎就是在推翻前人的工作。几千年过去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依然没有答案。没有哲学,文明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无数代人会被同一道门槛绊倒。历史本无宿命,可一旦智慧受限,我们就注定无法挣脱历史的周期律。如今周濂已不再教西方哲学史,曾经的“热门课”凝聚成《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从课堂走上读者们的案头。“作为职业,哲学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职业,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我相信哲学是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实践的。”在序言中,周濂这样写道。
西方哲学史&哲学是一条“贼船”,没有进步性,不断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文章插图

北青艺评:哲学是个很冷门的专业,您当年为何要学哲学?周濂:我高中时喜欢辩论,常说些绕弯、难懂的话,老师、同学听不懂,自己却觉得很有道理。在我成长的那个县城,当时文化资源很少,只有一家新华书店,上高中时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本是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其实都没看完,但它们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从小喜欢写作,作文常被老师当成范文,那时最大的梦想是将来当编剧,或者当导演。上高二时,读《作文通讯》杂志,上面有一篇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写的文章,自称是“曲线救国”,他想今后去写作,所以学了哲学,因为哲学更有深度,对写作有帮助。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影响,我也想今后去写作,为什么不同样来个“曲线救国”呢?所以高考时,我也报了哲学系,没承想,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高考报志愿时,我父亲想让我学国际关系,说将来能当外交官,为此我们大吵一架,好在他没强迫我改。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狂欢了一晚上。
西方哲学史&哲学是一条“贼船”,没有进步性,不断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文章插图

周濂:刚上大学时,我对文学还挺感兴趣,写了一些小说和诗,在院刊上也发表过。那时雄心勃勃,准备写一本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最终只写了1—2万字,就放弃了。那时迷恋先锋小说,特别喜欢余华、苏童、格非等。每次假期回家,需转道上海,路上要走一两天,只有绿皮火车可乘。在车上,我随身带着小说,一个凌晨,我读完了《麦田的守望者》,当时想:这样的小说,我也能写出来。可惜后来再没这种感觉了。至于说为何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因为高中时我对哲学了解太少,只读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的东西,可他们二人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进哲学系后,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口味改变了。再看小说,便觉得思想密度不够。小说中也有一些引人深思的话,但这样的话太少,看小说可以很快,常常是一目十行,因为找不到太多有营养的东西。相比之下,哲学书的思想密度就比较大了。上大学时,我在北大第二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读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那时非常感动,便将书中几句话抄在课桌上,希望别的同学也能看到,也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