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吉@记忆与技艺同样重要 成都糖画传承人陈昌吉:无论做不做这行,都要把手艺传下去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刘可欣
还没走到,就被一阵甜味打懵了。孩子三三两两围在摊子前,小心翼翼地吃着什么。有的手里就是一个糖饼儿,有的手里握着一只“桃儿”,而手里拿着那腾云驾雾的“龙”的孩子,则成为了所有孩子的欣羡对象。
这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糖画,又叫糖塑,是传统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糖画南北均有,基本以“糖稀”的麦芽饴糖和玉米糖为原料,综合采用捏、堆、贴、剪、吹、搓、拽、按、浇、拉等制作手段,配以绘、染、刻、划、点、戳、印、插、缀等装饰手法,完成一幅幅可食可看的作品。
2008年,成都糖画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樊德然先生。而今,随着樊德然先生的离世,这项非遗技艺仅留下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暂时已经没有国家级传承人了。
陈昌吉@记忆与技艺同样重要 成都糖画传承人陈昌吉:无论做不做这行,都要把手艺传下去
文章插图

陈昌吉的糖画摊
《本草纲目》早有记载
相传陈子昂为“祖师爷”
成都糖画的名字可太多了,“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都指的是它。古往今来,因为它甜蜜的味道和生动的外形,得到了无数小朋友的喜爱。学校门口、集市、公园、游乐场,到处都会有糖画师傅的身影。
一个转盘,画上了狗、虎、龙、鸡、燕子等多种动物;一块润白如玉的工作台,用来承载每个小朋友期待的眼光;工作台下是一个炉子,长久地生着火,让锅里的糖处于流动状态,晶莹剔透地勾起人们肚里的蛔虫。糖画师傅用勺子舀起半勺糖,在工作台上“挥毫泼墨”,变出一幅幅“观之若画,食之有味”的糖画来。
成都糖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陈昌吉@记忆与技艺同样重要 成都糖画传承人陈昌吉:无论做不做这行,都要把手艺传下去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一说是源自明代“飨糖”。飨糖在吸收了民间皮影和剪纸艺术的部分表现手法后,形成了如今的成都糖画。早在明初《辍耕录·事物异名》中就有载有: “猊糖,狮子乳糖也。”所谓“猊”,就是一种长得像狮子的神兽。将糖与牛乳融化混合,注入狮子模具铸成的,这就是“猊糖”,算是糖画的一种初级形态。《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这种“猊糖”:“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的《甘嗜》中也有记载:“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清,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写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
一说是四川诗人陈子昂的发明。相传,陈子昂在四川长大期间,发明了将黄糖融化,塑成各种形状的好玩吃法。后来,他考中进士入京,也因为其糖画表演逗得小太子破涕为笑,得以晋升。辞官还乡后的陈子昂,把这门手艺带回了故里,流传至今。因此,在民间传说中,陈子昂也被称为“糖画祖师爷”。
陈昌吉@记忆与技艺同样重要 成都糖画传承人陈昌吉:无论做不做这行,都要把手艺传下去
文章插图

(已获得拍摄者及监护人同意)
从小孩摆成“老汉儿” 传承人陈昌吉:
【 陈昌吉@记忆与技艺同样重要 成都糖画传承人陈昌吉:无论做不做这行,都要把手艺传下去】不管做不做这行,都要把手艺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