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海外传播专题】
编者按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海外收获大批拥趸,极大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日前辞世的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就因为对《红楼梦》的兴趣走入汉学研究,以博士毕业论文《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开始了学术生涯。本期专题推出文章回顾百年美国红学之路。研究之外,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态远非一途。《广东戏在东南亚的“在地化”》聚焦传统文化海外活态传播的案例,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域外热度和独特价值。
作者:刘红娟(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
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中,尤以粤籍的华侨华人为最多。与流行于广东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地区相一致的粤剧、潮剧、外江戏(广东汉剧)成为东南亚粤籍华人中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华族戏剧剧种,与源自福建的“福建戏”相区别,被东南亚华人华侨称为“广东戏”或“广府戏”。东南亚这些肇始于17世纪的广东地方戏从落地生根到发展嬗变走过了风雨几百年,广东戏在东南亚的“在地化”现象,成为海外中国戏曲文化生态的重要人文景观。
早在18世纪,中国戏曲的域外传播问题受到了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汉学家都主要致力于中国戏曲的译介。大概从1970年以后,海外的中国戏曲研究才渐趋成熟和专深,出现了中国戏曲研究的大家,如美国的柯润璞、奚如谷、章道犁,英国的杜为廉、龙彼得,荷兰的伊维德,日本的田仲一成等。国内学者对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问题的关注则稍晚。1928年,陈受颐的芝加哥大学博士论文《十八世纪中国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较早涉及《赵氏孤儿》的海外传播,此后百余年间,更是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力作。伴随着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中国戏曲在北美、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相对于北美、欧洲、日韩的中国戏曲研究热,东南亚中国戏曲研究则相对冷寂。自上个世纪初,东南亚各国报刊有很多关于华人圈的粤剧、潮剧、外江戏等戏剧演出的散篇介绍与评价,如1938-1939年泰国《中国周刊》、《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登载了十余篇有关泰国潮剧的评论文章,包括罗恬的《如何制止潮剧的畸形发展——谦献尹声涛先生》、林林的《提供几个促潮剧当局觉悟的办法》以及玉人的《看了〈大义灭亲〉后的话》等。类似报刊评介文章数量众多,但并未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该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学者,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容世诚教授和新加坡戏曲学院的蔡曙鹏博士。容世诚在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展开的有关祭祀与潮剧演剧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蔡曙鹏集编导演多种才能于一身,积极投入新加坡华人戏曲的研究,但更致力于新加坡华语戏曲的改编与推广。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高校博硕论文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如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莎雅蒙·乍能叻的硕士论文《“潮州戏”在社会戏剧中的身份:泰华民族特征》(2001)、马来西亚林瑞鸾的硕士论文《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2008)、新加坡郭坤福的博士论文《新加坡现实主义华语话剧的思潮演变(1945-1990)》(2010)、新加坡赖素春的博士论文《新加坡华族戏曲发展史》(2011)等。
国内较早关注东南亚中国戏曲的学者是赖伯疆,成果有《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1993)、《广东戏曲简史》(2001)。此外,陈骅的《海外潮剧概观》系列论文(1995-1997)、谢彬筹的《广东戏曲传播海外的途径和特点》(1996)开启了国内东南亚华语戏曲研究的坎坷路。潮剧梅花奖演员陈学希编著的《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与影响》以翔实资料取胜,包罗了潮剧在海外传播的众多珍贵资料。近几年来,亦有各级的专项项目研究,如2014年沈有珠教育部项目“近现代粤剧海外传播研究”、2019年康保成教授结项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等,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期待。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艺术|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翡翠|3500拿下一块大马坎翡翠原石,雕出的双龙戏珠栩栩如生!
- 名伶&她是除孟小冬外民国戏曲名伶,5位总统要娶她,建国后被葬八宝山
- 迈克尔·斯特恩|2022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启动,完整日程公布
- 泗州戏#安徽凤阳:社科普及“非遗课堂”进社区
- 赵楼剧院!「青未了」赵金厚专栏 | 听戏
- 上海|2022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启动,完整日程公布
- 锦绣江山#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北京青年$2021东城区 “戏剧一帮一”活动线上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