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戏曲的域外传播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国戏剧史,如原始戏剧、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集中于经典作品经典作家的研究,关注范围主要集中于北美洲、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近代地方戏域外传播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且关注焦点主要是京、昆为主,对非英语世界的东南亚地区华人戏曲则关注更少。东南亚的华语戏曲研究从20世纪末的零星、冷寂,到近几年成果的逐渐精深,研究队伍相对齐整。此一现状表明,东南亚华语戏曲研究这一领域,已经引起了学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众所周知,海外华人的认同一直是跨学科关心的主题,而承载宗教信仰、娱乐、乡音的家乡地方戏某种程度上成为族群意识、族群认同相当重要的指标。东南亚华语戏曲存在的重要性和研究的价值自是不可忽视,但其作为海外华人的文化仪式的价值,曾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学界主流视野之外。前辈学者或同行筚路蓝缕,着手拓荒,不过他们的考察侧重于福建华侨与福建剧种。广东戏中潮剧研究相对集中,粤剧、外江戏研究比较薄弱,将粤剧、潮剧、外江戏作为广东戏的整体探讨与粤籍华人华侨关系的研究,仍然付之阙如。类似散篇单论的单一剧种的研究,不足以体现广东地方戏在数量与影响上占绝对优势的粤籍华人华侨生活中的地位和应有的学术关怀。就此而言,广东戏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嬗变问题的探索,广东戏在东南亚的“在地化”问题的考索,具有三个层面的重大意义。
从戏曲史的意义上看,东南亚粤地地方戏研究是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从大量的华侨资料、民间家谱、族谱、方志、文人笔记等相关历史文献入手,对粤剧、潮剧、外江戏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戏传入东南亚的路线、分布等进行严谨认真的梳理,追溯这些华语剧种如何传播、在他国的政治文化空间中如何艰难地自适与调整,对他国的文化艺术、人们生活有何影响,进而讨论广东戏传入东南亚的历史源流与发展,将是对广东戏在东南亚的发展轨迹尽可能做宏观的历史把握的必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对粤剧、潮剧、外江戏三个有代表性的广东戏剧种做个案研究,梳理它们在东南亚各国的演出与受众接受情况、戏班经营、剧本剧目和唱腔音乐的接受与改编、舞台语言的改造、报刊剧评等史料,对它们在东南亚的辉煌与没落、发展与嬗变做专题的考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揭示各自发展与嬗变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考察所在国的政治与文化艺术政策对各剧种与各族群华人华侨生活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均有助于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就华侨史研究角度而言,家乡地方戏之所以能在东南亚华人圈中广泛流行,源于这些移民在异乡酬神祭祖的文化仪式和心灵慰藉的需要。考察广东戏与粤籍华人华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关系,考量华人华侨在面对家乡戏作为意念家国的载体与融入他国的矛盾下,内心的追寻或背离。无疑,从家乡带来的地方戏能在东南亚各国传承、存活,是因为它们在新的流行区域中获得新的不可取代的各种功能,包括祈祷祭祀的宗教功能、文化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族群凝聚功能等。如能从发生环境、发展的社会条件及其生存的人文背景等方面,做深层的调查、分析和探讨,挖掘粤剧、潮剧、外江戏为代表的广东戏在东南亚赖以生存发展的宗教、民俗、仪式等客观的社会基础条件,并结合各国文化特点、华人华侨的心理变迁,揭示其可能发展的趋势,将极大有益于揭示华人华侨的日常文化艺术生活,了解华人华侨丰富而深层的精神世界,从而推动华侨史相关领域的研究。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艺术|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翡翠|3500拿下一块大马坎翡翠原石,雕出的双龙戏珠栩栩如生!
- 名伶&她是除孟小冬外民国戏曲名伶,5位总统要娶她,建国后被葬八宝山
- 迈克尔·斯特恩|2022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启动,完整日程公布
- 泗州戏#安徽凤阳:社科普及“非遗课堂”进社区
- 赵楼剧院!「青未了」赵金厚专栏 | 听戏
- 上海|2022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启动,完整日程公布
- 锦绣江山#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北京青年$2021东城区 “戏剧一帮一”活动线上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