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丨探析渔父意象为何深受文人青睐

从《楚辞》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渔父形象是一个游历山河,快意人间的潇洒形象,也给人一种旷达之心、渊博之识、有志之士的感觉。


楚辞@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丨探析渔父意象为何深受文人青睐
文章插图

这是一位渔父在和孔子争辩时候所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渔父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变成了一个极具智慧,但是却是一个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所以说在《楚辞》和《庄子》里面都有关于渔父的描述。可是两者之间又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在古代社会渔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楚辞》中的闲适游历之人,还是《庄子》中的有智慧的去世之人呢?其实无论是《楚辞》还是《庄子》其中描述的渔父形象,看上去虽然有着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但是结合整个古代社会的文学发展来看,这两部著作中所提到的渔父形象本质上还是统一的。


【 楚辞@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丨探析渔父意象为何深受文人青睐】楚辞@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丨探析渔父意象为何深受文人青睐
文章插图

两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对于生活的追求都是向往安逸闲适,顺利且圆满地度过一生,并且两者都有着较深的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最后就是都找到了和这个社会“和解”的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说达到了出仕和入仕的平衡状态。因此可以得出在古代社会无论渔父形象是什么样,所发生的又是什么故事,其中心主旨都是一样的,都是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当然除了《楚辞》和《庄子》中有关于渔父的描写之外,在古诗词中渔父的形象更是屡见不鲜了,尤其是以魏晋南北朝为分界线。在南北朝以后古诗词中出现渔父的次数越来越多,表达的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到了古诗词盛行的唐宋时期更是空前地发达。根据史料记载的光是诗词的顶峰时期唐宋时期,关于渔父的诗词就达到了五百多首,写过渔父的诗人也达到了一百多人的规模,由此可见渔父形象在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且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渔父形象的作用从很早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唐宋时期已经发展成熟,期间都是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渔父形象的时期。


楚辞@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丨探析渔父意象为何深受文人青睐
文章插图

那么这么受到文人骚客欢迎和青睐的渔父形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设呢?由此可知在渔父形象成熟时期所代表的含义,与唐宋时期的这些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都是唐宋时期最负盛名的文人,可是纵观这两位伟人的一生也不难发现。唐宋时期虽然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可是有句话说“乱世出文学”,由此可知唐宋时期的社会还是非常动荡不安的。尤其是杜甫在人生遭遇中可以说是极其地郁结于心,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奈何报国无门空自怨,一生没有政绩却留下了不计其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楚辞@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丨探析渔父意象为何深受文人青睐
文章插图

所以说报国无门怎么办?只好寻找另一个方向来纾解自己的苦闷,于是这个时候渔父的自由自在和闲云野鹤就成了他寄托自己希望的载体。而渔父的形象也变得清晰明确,那就是“隐士情节”。所谓的隐士情节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处世选择,众所周知古代有很多像李白、杜甫一样的因为报国无门而被迫成为了一个“游荡的诗人”。所以说隐士的根本核心就是这些文人墨客们在现实生活和理想抱负互相冲突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过度自怨自艾而选择的一种“避世”,后来经过了他们的润色升华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隐士情节”。当然之所以能将这种原本无奈的被迫之举转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流派,也能从侧面看出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文学修养上的造诣之高,经过他们升华的“隐士情节”也成为了一种人生哲学。这个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独立;以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追求身心自由旷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