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柱#夏商青铜爵里的秘密:甲骨文中的爵字,或是夏朝人所造

汉字的造字和使用方式有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排在第一位的是象形。如今,经过隶变、楷变之后,很多汉字已看不出象形痕迹,但如果追根溯源到甲骨文的话就会一目了然。
青铜爵始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的饮酒器和礼器,相当于如今的酒杯,青铜尊相当于酒壶。青铜爵的基本特征是:圆腹(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倒酒的流槽,后部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或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甲骨文中的爵字,就是青铜爵的象形,但鲜为人知的是,青铜爵与“爵”字之间并非象形模仿这么简单,里面还蕴含了中国文字起源的一些秘密。(下图,商代中晚期青铜爵)

短柱#夏商青铜爵里的秘密:甲骨文中的爵字,或是夏朝人所造
文章插图

01:夏商青铜爵的变化
所谓“时移世易”,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审美的变化,青铜爵造型也会出现细微的变化,这就给甲骨文中的爵字起源留下了线索。
迄今为止,夏商青铜爵主要出土于三个文化遗址,即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年—前1500年)、二里岗文化遗址(又称郑州商城遗址,公元前1600—前1300年)、安阳殷墟(公元前1300—商亡)。
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墟,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暂且认为是夏墟。
从二里头遗址到商朝灭亡,中间历经了800余年,夏商青铜爵出现了诸多变化。
首先,从技术上看,夏代青铜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三足轻细;商晚期后,青铜爵的爵体厚重,制作精美,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
其次,从纹饰上看,夏代青铜爵的身上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尔才有连珠纹;商晚期后,青铜爵的身上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甚至一些细小部件之处还饰有动物形象。
其三,从造型上看,夏代青铜爵呈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商代中后期的青铜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

短柱#夏商青铜爵里的秘密:甲骨文中的爵字,或是夏朝人所造
文章插图

其中,以二里头为代表的夏代青铜爵,流口之间普遍不设短柱,不过著名的乳钉纹青铜爵(见上图)上设有短柱,但流长而狭表现的非常明显。以二里岗文化为代表的商代早期青铜爵,大致承继了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流口之间设有短柱,之后商代基本都有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
下图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正常形态,表现为“椭圆形器身”、“流口之间无柱”、“流长而狭”,青铜爵身上没有纹饰。与本文第一张图中的商代中晚期青铜爵相比,二者造型差别可谓一目了然。

短柱#夏商青铜爵里的秘密:甲骨文中的爵字,或是夏朝人所造
文章插图

02:爵字或是夏人创造
大致了解商周青铜爵造型变化之后,再来看一看甲骨文中的爵字。
甲骨文中的爵字(见下图),是一个标准的象形字,就是“爵”的实物描摹,画得完全像古代的一个酒器形状,它的下面有两个或三个“足”,中间是用来酒或者盛酒的容器(腹),小方块像手提的把手,又叫“鋬(pàn)”,上面的箭头符号“↑”表示“柱”。
图1与图3没有柱子(图6是因为设计了盖子而不好再设立柱子),图3表现为“流长而狭”。尤为重要的是,图3几乎就是二里头文化普遍使用的青铜爵的缩影。

短柱#夏商青铜爵里的秘密:甲骨文中的爵字,或是夏朝人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