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赏《送别图》,看古人如何风雅地说“再见”( 二 )


“澱”是“淀”的繁体字,《澱山送别图》即《淀山送别图》。不知道上海博物馆为什么要在简化字中不伦不类地夹杂一个貌似高古的繁体字。
叙州!赏《送别图》,看古人如何风雅地说“再见”
文章插图
明 唐寅金阊送别图卷
此卷为书画合璧,卷首即为吴湖帆题“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真迹。黄甫子浚题诗合璧,吴氏梅景书屋珍藏。” 此作亦曾为吴湖帆的藏品,并录入《吴氏书画记》中。画面绘江南景色,远山归帆,柳溪水岸,江边立于数人正相互揖手作离别之状。平远取景、以墨的浓淡与对景物刻画的虚实很好地构建了空间关系。同时,水墨与淡设色相得益彰,使画面呈现出清雅的格调。卷末有唐寅题画诗一首:“金昌亭下送人行,天际残阳对酒倾。重祝珍调无别语,依依杨柳不胜情。”落款为:“唐寅画并题”,钤“唐居士”、“吴趨”及“南京解元”三枚朱文印。其后为皇甫子浚行书自书诗,诗前题写:“春日送忍斋母舅先生招游虎丘,漫赋。”综合文献可考皇甫子浚生于明弘治三年(1490),卒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名冲,号少玄,明代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进士。官礼部主事、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谪广平通判。旋移南京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迁浙江按察佥事。好学工诗,负才名,与兄沖、弟汸、濂并称“皇甫四杰”。著《皇甫少玄集》。
卷中吴湖帆题有四处跋语和包首、前绫隔水两次题签,可以看出吴湖帆不但确定这件作品为唐寅的真迹而且非常珍爱。关于作品的创作年代,吴湖帆通过款题的书法风格研究认为应属于唐寅晚期之作。他在题跋中写道:“右六如送别图卷虽无年月可稽,审其款书,当作于正德晚季唐氏五十左右时也。”又“唐六如《金阊送别图卷》,据题款书审定之为正德晚季所作。”吴湖帆对唐寅的这件作品在绘画技法上的高超表现倍加赞赏,同时结合他所鉴赏过的其他唐寅作品作为佐证,以说明此画为真迹乃确着无疑。题跋云:“用笔谨严,与绢本纵笔挥洒者不同。而人物衣褶则仍一本家法作风。余藏有《兰亭小卷》、《驴骑归思图》与此悉同,而城楼旗杆尤为六如画个性流露处也。”
唐伯虎的《金阊别意》送给一位苏州地方官员的作品。唐寅在画中题诗称:“古旧情凄切,穷民泪泗涟。倾危望扶植,丹陛莫留连”,应酬式的渲染了送别之情。此外,清代送别图延续了明代的传统,但已不及明代繁荣。画家王时敏、王翚、禹之鼎、黄慎等人都有送别图传世。
叙州!赏《送别图》,看古人如何风雅地说“再见”
文章插图
明代 沈周 京口送别图
此图引首为王时敏题隶书“名迹贻徽”。本幅款署“沈周”。钤“启南”。后幅有沈周自题跋文,述作此图原由。另有明代文林书“送吴叙州之任序”、祝允明书“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及多家跋文。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65岁。图中描绘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情景。吴愈是沈周的亲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叙州,地处今云南宜宾,在当时属荒僻边陲之地。画面中主人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此时江南正是杨柳葱郁、山桃烂漫、风光无限之时。作者借描绘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浓重滋润,线条苍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画风。
从作品内容来看,古代送别图的意象源自送别诗,如柳树、河水与美酒等,画中多出现长亭、折柳、兰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两宋时期的送别图多为立轴形式,构图一般是将有送别人物的坡岸与远去的船只安排成左右对称的形式。到明代,画家喜欢以横卷的形式描绘送别图,这样在处理画面的布局与诗文的题写上能够更加灵活与多样。此外,送别图发展至明代已经形成两种主要的模式:一是以江岸送别为主的模式;二是以陆地送别为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