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月民俗日历 寒冬腊月至除夕团年时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当听到这首诗句开始频繁出现 , 不用多说 , 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不远了 。 盼望了一年 , 属于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 已经近在眼前 。
旧时成都有一句谚语 , 叫作“红萝卜抿抿甜 , 看到看到要过年 。 ”其实 , 对于老成都人来说 , 进入农历十二月 , 也就是腊月 , “过年”的时钟就已经敲响了 。 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 , 老百姓们都在充满浓郁年味跟热闹欢乐的气氛中度过 。 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 , 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 再到腊月二十四“打扬尘”……“当年的成都人 , 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把大年过完 , 春节的内容十分丰富 。 ”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中 , 那喜悦热闹的年味 , 似乎穿越了时空回荡在眼前 。
莫怪严凝切
春冬正月交

小寒 1月5日(农历腊月初三)
小寒 , 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 , 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 , 月初寒尚小故云 , 月半则大矣 。 ”小寒节气的到来 , 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 。 据刘孝昌描述 , 就成都而言 , 大部分时候小寒时节的气温 , 其实要低于大寒时节 。 “故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 但成都的小寒时节冷不冷 , 并不靠节气 , 重要的是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 。 ”
在这一时节 , 行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 , 忽而闻到一抹暗香 , 不要怀疑 , 这正是在寒冬中傲然开放、芳香馥郁的腊梅香 。 “小寒时节 , 成都可谓是香城 。 ”每当此时 , 花农从东郊高店子 , 西郊花照壁、百花潭 , 北郊的凤凰山等地 , 提着花篮、推着花车 , 沿街叫卖腊梅花……
“千百年来 , 成都人都喜爱梅花 。 ”刘孝昌说 , 南宋时期 , 诗人陆游寓居成都 , 曾写下一首《梅花绝句》 , 诗中写到“当年走马锦城西 , 曾为梅花醉似泥 。 二十里中香不断 , 青羊宫到浣花溪” 。 可见当时 , 成都人对梅花的喜爱 。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腊八节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
说到腊八节 , 首先想到的 , 自然是那一碗温热美味的腊八粥 。 而在刘孝昌的描述中 , 旧时成都人的“过年” , 正是从腊八节 , 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 。 “旧时在腊八节这天 , 成都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 , 祭祀祖先 , 合家团聚 。 一家老小每人吃碗腊八粥 , 并馈赠亲朋好友 , 以这种形式举家欢庆 。 ”
腊八粥 , 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 。 早在宋代 , 就出现了关于腊八粥的文字记载 。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有载:“此月八日 , 寺院谓之腊八 。 大刹等寺 , 俱设五味粥 , 名曰腊八粥 。 ”所以说 , 喝腊八粥的历史 , 已有千年了 。
刘孝昌说 , 腊八粥用料讲究 , 煮腊八粥的食材多选用大米、糯米、薏米、小米等谷物类 , 以及红豆、黄豆、饭豆、绿豆、芸豆等豆类 , 或用红枣、花生、苡仁、莲子、板栗、核桃仁、桂圆、白果、杏仁等干果煮熬成一锅粥 。 “这锅粥用的食材非常丰富 , 具体怎么煮 , 主要看这家人的家境情况 , 根据收入的多少而定 。 ”
旧雪未及消
新雪又拥户
大寒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
民谚云:“小寒大寒 , 无风自寒”“小寒大寒 , 冷成一团” 。 可见在大寒时节 , 天气已经寒冷到了极点 。 因为大寒节气 , 一般来说正处于“三九”之内 。
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 , 人们发明出一种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 叫作“数九” 。 根据民间算法 , 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 , 每九天算一“九” , 一般来说 , “三九”时最冷 , 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 因此有“三九四九 , 冻死猪狗”的说法 。 当数到九个“九天” , 便是春暖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