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与城:长江与南京的历史互构( 三 )


南京数百年间的沉浮沁满城市的文化基因 , 亦锻造了此间百姓独到的人文素质 。 本地人常嬉笑自诩的“大萝卜”精神 , 依语境论 , 或褒为实在、豁达、不拘小节 , 或贬成粗糙、愚笨、有欠精明 。 长江见证了此一城市性格经年累月的渐成 , 滋养了金陵寓公的落地生根 。 李白于江上偶遇蓬池隐者 , 对月满樽 , 趁酒高歌 , “解我紫绮裘 , 且换金陵酒” , 官场失意之时 , 亦将凤去台空对悠悠江水 , 咏出“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的高远和逍遥 。 王安石上尽层楼 , 望“千里澄江似练 , 翠峰如簇” , 抚今追昔之际 , 是顿悟过眼云烟的机锋 , “往事悠悠君莫问 , 回头 , 槛外长江空自流” 。 杜慎卿甫一过江 , 徜徉雨花高岗 , 便于日色西斜之际感怀金陵“菜佣酒保”亦有“六朝烟水气” 。 城市屡仆屡起的循环往复化成南京人集体心性间的淡然 , 是遍看云卷云舒后的洒脱 , 是参透人事古今的高妙 。
南京|江与城:长江与南京的历史互构
本文图片

南京秦淮河边的孔庙
从“万艘云趋”到“肇域四海”:长江与南京区位交通的养成
南京处陂岗山丘之重围 , 却“绾毂两畿 , 辐辏四海” , 其渊源在于长江 。 周亮工《金陵览古》赞南京“居东南之首 , 面京洛而揖嵩岱 , 纳江汉而控瓯粤” , 顾起元亦评论道:“南都则长江上下皆可以方舟而至 , 且北有銮江瓜州 , 东有京口 , 而五堰之利 , 或由东坝以通苏、常 , 或由西坝以通宣、歙 , 所谓取之左右 , 逢其源者也 。 自古都会得水利者宜亡如金陵 。 ”长江之于南京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互动 , 效用可见一斑 。
南京以下 , 江称洋子 , 以宽广辽阔名世 , 自中古时代即为商贸勃兴之所 , 左思《吴都赋》有“轻舆按辔以经隧 , 楼船举颿而过肆”语 , 历历可见江运之繁茂纷纭、器用万端 。 及至明初 , 洪武皇帝大肆开江 , 刺激商贸 。 先是 , 太祖于城西江边大作民房 , 并许“民能自造者”官钞“每间二十锭” , 尔后再造塌坊数十间 , “商人至者裨悉贮货其中 , 既纳税 , 从其自相贸易” , 又建“座皆六楹 , 高基重檐 , 栋宇宏敞”十楼于此 , 大畜官妓以充之 。 以此 , 明初南京江运发达 , 沿江地段颇有发展 。 又据《洪武京城图志》 , 滨江诸处贸易百货互有区分 , 江东市“多聚客商船只、米麦货物” , 六畜场“买卖马牛骡驴猪羊鸡” , 草鞋峡则专“屯集筏木” , 其地“为商贾百货所聚” , 地以“尺寸论” , 人唤“小苏州” 。 为免交通拥塞 , 明廷又开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 , 更利商贸 。 及至晚明 , 南京江面“万艘云趋 , 千廪积粮;贡琛浮舫 , 既富且强” , 可见南都繁盛 。
长江在于南京之区位意义 , 显见于徽商行迹 。 《歙风俗礼教考》记寓居南京上新河岸之巨富徽商:“徽多木商 , 贩自川广 , 集于江宁之上河 , 资本非巨万不可 。 ”其移家上河者 , 皆“服食华侈 , 仿佛淮扬” 。 《复初集》有《杨老人草亭记》 , 叙明时杨姓徽商“起家万金” , 筑亭江边 , 尽享江山画卷:“远观于江 , 犹观于海也 。 天朗则水天一色 , 风则波滔汹涌 , 鸥鹭翔集 , 豚鱼浮没 , 帆樯往来 , 山川隐映 , 俨然一奇画图也 。 ”徽商云聚南京城西 , 几成岁华胜景 , 夏仁虎记金陵之龙灯 , “自上灯后 , 即游街市 , 分二组:一军营 , 一木商也 。 ”而“徽州灯 , 皆上新河木客所为 。 ”甘熙《白下琐言》有:“岁四月初旬 , 出都天会三日 , 必出此灯 , 旗帜伞盖 , 人物花卉鳞毛之属 , 剪灯为之 , 五色十光 , 备极奇丽 。 合城士庶往观 , 车马填闉 , 灯火达旦 , 升平景象 , 不数笪桥 。 ”此情此景比之今日上元灯会 , 毫无逊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