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遗失千年的盛唐乐音在沪重现,中国古代乐舞如何复兴?( 三 )


正在读大学的小戚是汉唐古典舞爱好者 。 在她看来 , 要让古典舞破圈 , 就要让这样的艺术形式走出剧场 , 融入影视、综艺、游戏等不同的形式中去 , 但不能为了流量和资本进行没有限度的改造 , 与真正的传统文化精髓脱节 。 “现在汉服文化产业也面临一些这样的问题 , 虽然普及需要一定的创新 , 但是一味地追求回报 , 会有畸形发展的危险 , 失去了传承的意义 。 ”
在小戚看来 , 发扬汉唐舞最根本的还是继承孙颖先生的遗志 , 去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 中国人的历史从来不是与现实脱节的 。 如何能在用传统艺能表达传统情怀的同时 , 勾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和精神认同 , 应该是未来汉唐作品发展的突破点 。 ”
|美哉!遗失千年的盛唐乐音在沪重现,中国古代乐舞如何复兴?
本文图片

|美哉!遗失千年的盛唐乐音在沪重现,中国古代乐舞如何复兴?
本文图片

“汉唐舞蹈工作坊”现场
让传统回归生活 , 非职业舞者也能跳汉唐舞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副总经理兼项目总监陈理告诉采访人员 , 2020年 , 青年舞蹈家田湉的汉唐舞蹈剧场《俑:蹲蹲舞我》来沪演出 , 作品看似小众 , 却在开票后很快售罄了 。 去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委约田湉创作的《俑Ⅲ》首演 , 票房同样火爆 。 与此同时 , “汉唐舞蹈工作坊”也在线上线下接连举行 , 每次都被“秒杀”一空 。
|美哉!遗失千年的盛唐乐音在沪重现,中国古代乐舞如何复兴?
本文图片

田湉《俑》系列作品剧照
从事游戏行业的蓓蓓 , 在大学时代因为机缘巧合看过一些汉砖拓片和汉画的介绍 , 又在网上了解了孙颖编创的舞剧《铜雀伎》 , 开始喜欢上汉唐舞 。 去年在国舞剧场的“汉唐舞工作坊”上 , 蓓蓓曾跟随田湉学过 。 田湉先教大家掌握韵律和节奏 , 再逐渐加入造型和动作 , 并在不经意间传授一些编舞思维 , 让蓓蓓觉得收获良多 。
田湉是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 , 也是汉唐舞创始人孙颖的学生 。 2016年 , 田湉在美国一个舞蹈节编创了《俑》 , 灵感来源于汉代舞俑 。 简约的灯光舞美分割方型舞台 , 八位舞者化身玻璃罩中的文物 , 在击鼓声中“活”了起来 。 《俑》系列逐渐衍生 , 田湉在着力复活舞俑形态的同时 , 不断探索与创新 。 《俑》系列所有作品都有的舞蹈、服饰、妆发 , 都有形式依据 , 同时又简洁当代 。
“即便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作 , 最好也不要脱离现实 , 因为艺术最终是为了当下具体人服务的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做传统舞蹈的艺术家愿意从当代视角切入去做作品 。 但传统的‘根’一定要守住 , 要受到尊重 , 在这个‘根’之上才能谈创新和发展 。 ”陈理说 。
去年参演《俑Ⅲ》的还有复旦大学学生舞蹈团成员 。 她们并非职业舞者 , 入门比较慢 , 但在田湉的指导下 , 学得很快 , 最后的舞台呈现也让田湉很满意 。 田湉说:“这是很好的现象 , 说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对国潮的热爱 。 我希望用我的创作方式 , 去启发他们的身体思维 , 发现和呈现美 。 ”
国舞剧场与田湉共同筹划的“汉唐舞传承与创作中心”日前正式成立 。 创作中心面向广大汉唐舞蹈爱好者 , 通过一系列线下与线上工作坊普及与传承汉唐舞 。 从“零基础”到“进阶班” , 待时机成熟 , 将组建以创作表演为目标的“汉唐舞团” , 推出新作 , 在国舞剧场与观众见面 。
24岁的编导小姚日前刚在线上参与过“汉唐舞蹈工作坊” , 在她看来 , 汉唐舞蹈“破圈”最好的方式 , 是让它融入人们的生活 。 “我想 , 未来汉唐舞元素可以跟动漫、二次元、时装结合 , 成为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还可以用汉唐舞元素为中老年人编创作品 , 让大街小巷的广场舞队伍 , 也能用他们的方式在民间传承汉唐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