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三 )


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本文图片

史龙江展示最新制作的虎年“过门笺”
还有一个原因 , 价格高的手工“过门笺”没有人买单 , 也源于它的特殊性 。 “过门笺”不是长久的装饰品 , 它只在春节期间的几天时间有用 。 也就是说 , 大年三十贴上 , 大年初一被风刮破了 , 甚至撕掉了都没事 , 只要保证在大年三十 , 大年初一这两天能完整就行 。 民间歌谣“过门钱 , 过门钱 , 落到地上都是钱 。 ”就是最好的例证 。 因为“过门笺”的特殊性 , 只有一两天的用途 , 所以人们是不会去花几十元去买单的 , 这也是卖不上高价的重要原因 。
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本文图片

史龙江在整理虎年“过门笺”
其实 , 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十几年了 。 在2004年之前 , 大柏林村还有50多户坚持手工制作“过门笺” , 后来因为受机械制作“过门笺”的冲击 , 坚持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到2011年 , 全村就只有史龙江还在坚持着 。 只不过 , 他的坚持 , 并不是依靠“过门笺”挣钱 , 而是坚持一种情怀 , 或者是说一种爱好 。 每年进入腊月 , 他就拿出陪伴多年的工具 , 裁纸、构思图案、设计模板、制版、制作 , 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 即使不挣一分钱 , 每年还得搭上几百元 , 他也是乐此不疲 。
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本文图片

史龙江在整理作品
“这十几年了 , 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来采访 , 调查民间非遗文化的传承 。 有来自北京、上海、云南、济南、青岛等高校的大学生 , 也有当地的小学生 , 我还到学校参加非遗进课堂活动 , 现场教授学生学习制作‘过门笺’手艺 。 ”史龙江介绍 ,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 , 只要大学生来访 , 无论多么忙 , 他都会抽出时间接待采访 , 就是史龙江在农忙的时候 , 学校需要他去讲课 , 他也会随叫随到 。
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本文图片

史龙江在摆放“面向未来”过门笺
“俺村里的很多人都会 , 因为不挣钱 , 他们现在都不做了 。 俺儿也会做 , 他也是不愿意干 , 现在城里上班 。 到现在 , 我已经收了两名徒弟了 , 还有不少人也想学 , 但是一想到学会了也挣不到钱 , 就没有人愿意学了 。 ”史龙江说 , 有不少人看到新闻报道 , 感觉很稀奇 , 对这个手艺产生了兴趣 , 就想找他学习 , 但是看了看制作过程 , 又想到就算学会了 , 也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 更不可能通过这个手艺挣钱 , 所以就退却了 。
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本文图片

史龙江制作的“莒国古城”过门笺
每年到了腊月前后 , 史龙江仍然很忙 。 只不过 , 以前他是忙着制作“过门笺”供应节日市场 , 而现在他是忙着接待一波又一波的来访者 。 有市内的 , 有县城的 , 还有市外的 , 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三四波摄影团体 。 有采访人员 , 有摄影师 , 有摄影爱好者 , 还有前来凑热闹的人 。 不管是谁来采访他 , 他都热情接待 , 只要是能让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知道 , 他都会倾力相助 。
史龙江|56岁农村大哥,一种手艺干了37年,不挣钱也愿意干,看他干啥
本文图片

史龙江在制作“过门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