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绝句是截取律诗一半?王夫之说,这是奸商哄骗顾客的说法

前言说到绝句,起源其实早于唐律。但是,总有人说绝句是律诗的一半。
如果不对仗,是截取首尾,如果都对仗,是截取中间二联,如果后两句对仗,是截取前两联,如果前两句对仗,是截取后两联。
不知道这个说法,出于何人之口?老街就总是看到有人留言这样说。
关于这个观点,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就说道:
断头刖足,为刑人而已。不知谁作此说,戕人生理?
奸商!绝句是截取律诗一半?王夫之说,这是奸商哄骗顾客的说法
文章插图
一、绝句都对仗,是截取中间二联吗?四句都对仗的绝句,很像律诗的中间二联,例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律的中间二联,都对仗,例如杜甫《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看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是优秀的作品,如果截取中二联是绝句吗?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形式上是对的,但是内容上明显无头无尾。
好的绝句,是完整的作品,即使四句都对仗,但是内容完整,令人意识不到四句都对仗。同样,好的绝句,也不能前后各加两句组成七律(或五律),因为会画蛇添足。
同样的道理,这种截头、截尾、截取中间、截取两头的方式,仅仅是后人根据律诗的特点,进行的杜撰。
当然,现实中确有截取部分诗歌的现象,例如我记得小时候学习白居易的草,课本中只有前两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首五律,原来是八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种截取,是为了幼儿学习的方便。孩子们都是从通俗易懂的绝句学起。
奸商!绝句是截取律诗一半?王夫之说,这是奸商哄骗顾客的说法
文章插图
二、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那么绝句从何处而来呢?王夫之说:
五言绝句自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自歌行来,此二体本在律诗之前;
王夫之认为:五言古诗,在汉朝就开始盛行了。例如古诗十九首,木兰辞(大部分是五言句)等。二七言绝句,是从歌行体诗歌中来。
汉魏的五言诗,都是古体诗,那时还不存在四声平仄等要求。所以,早期的五绝都是古体诗绝句。
例如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的“古绝句”,有押平声韵的古绝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有仄韵的古绝句: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这种绝句根本就不是近体诗(格律诗),自然不存在截取律诗的可能。
七言诗流行的比较晚,南北朝时期,宋的文学家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例如他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其十二 》: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沈。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
膏沐芳馀久不御,蓬首乱鬖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在齐梁时期,才出现了永明体,诗人开始讲究四声。但是七言律诗,一直到唐朝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