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人一辈子需要漫长的修炼,就像一只斗鸡,要想修炼成功,成长成为一只出色的斗鸡,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
梁漱溟先生将人生修炼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梁漱溟先生所说的4个阶段不是他的发明,来源于《庄子·达生篇》。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文章插图

周宣王是周朝第11位王,特别喜欢斗鸡,他听说有一个叫纪渻(shěng)子的人是斗鸡高手,就聘请他来为自己训练斗鸡。
10天后,周宣王就问他,斗鸡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指着斗鸡才他说,你看它表面上斗志昂扬,其实内在虚浮不堪,放出去必定被斗败。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因为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太过浮躁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再来催,纪渻子仍然摇头说不行,仍然斗志昂扬,眼神锐利,意气太盛。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文章插图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了,看到这只斗鸡木木呆呆的,纪渻子却对他说差不多可以了,让周宣王特别不解。
纪渻子解释说,斗鸡训练到了这种程度,别的鸡即使打鸣挑衅,它也不为所动,看上去像木鸡一样,毫不起眼,其实很厉害,别的鸡看到它不敢应战,掉头就逃跑。
这就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来历。
在现代,人们常常把一个人呆头呆脑、木讷痴傻的样子说成是“呆若木鸡”,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一只斗鸡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不战而胜的高超境界。
梁漱溟从斗鸡的训练过程,悟出了人生修炼的4个不同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境界。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文章插图

第一阶段:没有底气,气势汹汹
许多人在这一阶段,就像斗鸡的第一个阶段,没有多高的水平,却张扬炫耀。当一个人不停地炫耀自己的时候,其实恰恰是在向别人掩盖自己的虚弱,是内心是不自信的表现。
表面装出很强大的样子,其实内心里很软弱,完全是外强中干,像一个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
用孔子的话说:“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这种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强悍,其实内心非常虚弱,心虚得就像做贼一样。
北宋富弼没有当宰相前,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他都是一笑了之。
有一个很张狂的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就说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他不好回绝,让他难堪,就让他问。
秀才说:“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就是毋自欺。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答道:“我会装作没听见。”
秀才听后哈哈大笑,嘲笑他自欺欺人。富弼的仆人都看不下去了,埋怨他怎么能说却装作不知道呢?
富弼说:“这个人是轻狂之士,如果与他理论,一定会言辞激烈,无论对错,他都是口服心不服。这样的人心胸狭窄,必定很记仇,与他争论,徒劳无益。”
几天后,富弼在街上遇见那个秀才,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却不理他,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大声说:“富弼只不过是一缩头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