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二 )


富弼丝毫不理会秀才,秀才自觉无趣,走开了。其实富弼年轻的时候,伶牙俐齿,也很张扬,常常得罪人,他觉察到锋芒毕露不能带来好处,只能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就改掉了张狂的毛病。
人没有本事的时候,往往最怕别人看不起他,总要装出自己很有水平的样子,迫切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敬重。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文章插图

第二阶段:斗志昂扬,意气好胜
到了第二个阶段,自身就有了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锋芒毕露,不可一世,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
年轻时,年少轻狂是本性,总爱用张狂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总爱以夸夸其谈来显摆自己无所不知。
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锋芒外露,不能持久,锋芒太露的人很容易得罪人。
因为误以为自己很强大,目中无人,看不起别人,说话轻狂,口出狂言,四处挑衅,招惹是非。
孔子也反对为人太过张扬,即使处在高位,也要“泰而不骄”。
民国时期,在伦敦举行一个画展,中国决定参加,就派蔡元培和林语堂参与选画。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文章插图

当时法国有位汉学家叫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观览时滔滔不绝,有意显摆自己在中国画好像多么精通。蔡元培听出他有许多漏洞,并不批驳,一言不发。
蔡元培的沉默,让伯希和突然意识到自己浅薄无礼,后便闭了口,向蔡元培投去了敬佩的眼光。
林语堂曾说这一幕:“这是中国人的谦虚和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与浅薄的一幅绝妙图画。”
面对不懂行的而多嘴多舌的人,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辩驳,以彰显自身学识。蔡元培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以一份宽广的胸襟包容了别人的不堪,也彰显了自己的格局。
第三阶段:不再好胜,气势未消
即使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道家也认为不要锋芒毕露。经过长期的磨练,到了第三个阶段,锐气有所削减,不那么争强好胜了,但是依然有冲动的可能,这其实就是修养还不到家的表现,还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淡定自若。
【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二十来岁,血气方刚,年轻气盛,这是人之本性,如果不狂,就体现不出年轻人的朝气。到了三十来岁,见过了世面,应该懂得收敛。如果这个时候还容易冲动,与人不断地争斗,说明他毫无长进,是不成熟的表现。
富弼当了宰相后,常教育子孙说:“‘忍’之一字,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窍门。倘若一个清正节俭的人再加上这一忍字,做任何事都会势如破竹,没有能难住他的。所谓相者,要有天地之气魄,能容万物。如果不能忍,何异于青蛙,一触即跳,一跳便叫,如何是好?”


秀才!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文章插图

第四阶段,呆头呆脑,身怀绝技
斗鸡训练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呆若木鸡,到了这个阶段,不是真正的呆,而是大智若愚,身怀绝技,却不外露,面对外界的风吹草动,处乱不惊,练就了强大的气场,让对手望风丧胆,不战而逃,正所谓“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生修炼到了这个阶段,锋芒全部收起,无丝毫冲动之情,温润如玉,泰山崩于前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怒。
《道德经》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统兵的人,不逞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人对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