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神曲》遇见《山海经》( 三 )


比如邬建安由系列剪纸作品延伸出的黄铜雕塑《白日梦的森林》 。 邬建安早年跟随剪纸大师学习 , 这一系列由剪纸到装置的作品呈现了非常复杂的图案 , 结合了民俗和汉代纹样 , 表达的意义也更为复杂 , 是艺术家通过纸张进行的“精神解剖图”和其上的延展 。 黄铜镂空的部分在灯光下生出迷离的光影 , 似乎回到一种艺术还不存在 , 只存在巫术的时代 。 仿真动物标本《征兆》系列为不同动物之间杂交结合的异兽 , 对应了《山海经》描述中那些离奇的动物 。
邱岸雄的系列版画《新山海经》虽然以《山海经》为名 , 实则借用了《山海经》的体例达到对现实的重构 。 这些版画基于艺术家水墨动画作品《新山海经》最初的白描手稿制作而成 , 12幅版画用图配文的形式介绍了12种艺术家创想的“动物” , 其中不难看到作者对科技改造自然生物的关注 , 比如《聂鼱》是一只人耳长在老鼠背上的生物 , 它正好对应了2016年科学家在老鼠身上“种植”人类耳朵 , 此一科学发现可以满足器官私人订制这一则新闻事件 。
彭薇的《我们都需要故事》系列是首次展出 , 延续了艺术家对叙事的着迷和从多维度、多媒介进行叙事的新尝试 , 探求了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叠加的叙事方式 。 这一系列作品借鉴敦煌壁画第61窟图式 , 围绕塔空间里发生的故事 , 用不同的形式和尺幅层层递进 。 除了纸本设色作品 , 还用了装置形式以及两个动画视频 。 惯常的长卷故事转移到了不同层高的塔楼中 , 故事包括想象梦境、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等 , 《山海经》中的内容也出现了 , 动画则将焦点对在不同的人物和角色上 , 揭开一个个故事的宝盒 。
而在柴一茗以《山海经》命名的系列作品中 , 看似古典的山水田园画之下 , 隐藏了荒诞和虚构的细节 , 细看可发现构图中隐藏的人物、动物、鬼怪 , 山体也变幻成为人体 。 艺术家很早就对中国神话故事产生兴趣 , 《山海经》对于他来说提供一个路径 , 具体创作是无意识的自发游走 , 像编神话一样 , 不进行预设 。
这一部分展览还包括了艺术家吴俊勇为展览现场特别绘制的《风穿过松林》 , 即兴的笔触和“天花乱坠”般的寓意形象布满墙面 , 罗汉坐上了愚人船 , 美人鱼与山羊人对奏 , 在艺术家的想象中 , 中西方的神话和寓言场景无缝对接了 。
展览标题中“想象中的相遇”通过两个部分的作品延伸出了不同的层次 , 比如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 《神曲》篇章的作品延续了从文学中挖掘灵感寓意的创作传统;比如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 《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的上古想象和传说故事 , 看来回到古典的体例、用纸本设色、国画材料去表达 , 但其实艺术家的现代手法已经渗入其中;中西方的相遇 , 对于现代背景下成长的艺术家和观众 , 《山海经》与《神曲》甚至并没有亲疏远近之分 , 这也是文学的魅力 。
【意大利|《神曲》遇见《山海经》】在想象力的花园中 , 你可能已经一遍遍地领略了它们的模糊风景 , 而展览也许是个契机 , 让想象从相遇到进一步亲近 。 供图/上海明珠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