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俯仰间孵化露珠( 二 )


李伟长引用了这段李健吾评论沈从文《边城》的话来评论松本清张的《砂器》 。 若稍加延伸 , 读者对李伟长笔下的松本清张的《砂器》 , 或者就是对李伟长《松本清张的乱世》 , 不也一样可以吗?
所以如果退一步 , 站在评论的立场上去看李伟长 , 确实非常棘手:你想肯定这是非常优秀的评论 , 但文章明明没有太多的评论;你想批判这是非常不合格的评论 , 但面对他所做的文本之外的研究、文本之内偶然闪现的批评无法熟视无睹 。
“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 相比难以置信的可能 , 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才是小说家要关注的 。 ”
“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 , 最有趣的方式就是照着他的方式 , 戏仿一篇 。 ”
“小说家不是讲故事的人 , 而是创作叙述者的人 , 由叙述者去讲故事 。 ”
……
写大师们的作品与为人 , 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 就像李伟长自己所说 , 在部分电影里“故事变成了刺客 , 成功干掉了小说” , 对大师的点评很容易会因为自身学养的缺乏 , 让断裂的逻辑链变成骨刺刺伤自己 。 李伟长依然是“精明的”——在需要诚恳的时候 , 他维护了奈保尔 , 并站在奈保尔的角度重新解释了生活的无奈;在可以变通的时候 , 他用一种近乎粗鲁的方式“戏仿”了大师的作品 , 让自己的才华自由暴露 。
什么是好的文学批评?
广东人民出版社曾经出了一套“中国新文学批评文库” , 云集了贺桂梅、张新颖、旷新年等一批名家 。 系列的每一本书都没有一般常见的序 , 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批评观” 。 我一直以为这是某种态度明确的取向:选择使用的词汇是“批评” , 而不是“评论” 。
在文学评论里 , 没有个人化的东西 , 只有理论框架下的分析、观点支撑中的取舍 。 明了简洁 , 也因此冷漠无情 。
在文学批评里 , 贯穿着情绪的跌宕起伏 。 让客体沾染上情感的因素 , 成为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交融 。
文学评论并非一定没有情感 , 它可以是热情的 , 但一定不是真心的:不能真心面对本文 , 而是虚伪客套;不能真心面对文本 , 而是你侬我侬 。
文学批评并非一定要有情感 , 它可以是客观的 , 但一定不是完全客观的:从“郑伯克段于鄢”的春秋笔法开始 , 我们的文字就始终氤氲着情感的温度 , 尽管这份情感微妙、克制而点到为止 。
【人物|在俯仰间孵化露珠】但李伟长好像不一样:他在写批评 , 但总让人觉得是在写评论——这不是说他全无风骨 , 恰恰相反 , 他在温和从容之下的敏锐和深刻 , 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穿梭 , 仿佛在竭尽全力孵化一颗露珠 。 仰视的姿态与俯视的目光彼此交融 , 文本的本体与批评者的镜像互相交织 , 思维的火光由此点亮 , 并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