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浅谈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诗歌的特点,以诗写史,展现坚定抗清立场

诗歌&浅谈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诗歌的特点,以诗写史,展现坚定抗清立场
文章插图

明末,雄踞关外的清兵挥师南下,将战火烧遍整个中国,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在这旷日持久的抗清斗争中,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张煌言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 (今宁波市)人,“自舞象(男子15-20岁)”“辄好为诗歌。”但终因国难,创作的大量诗歌遗失“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
幸存下来的为其被困在临门小岛时(1662年)整理的残稿,有诗词三卷,名《奇零草》。
而其散军后所做诗歌,被后人收集刊印为《采薇吟》。
这两部集子仅收集了他残存的部分诗歌,但我们仍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出煌言诗的一些特点。
诗歌&浅谈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诗歌的特点,以诗写史,展现坚定抗清立场
文章插图

一:真人纪事,诗史本质
诗史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值风云易代的明末涌现了大批以诗写史的作家。
他们的诗作反映民间疾苦,描写反抗民族压迫的战斗生活,张煌言的诗几乎全都是这类内容。
其诗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尊重史实,作为一个抗清斗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用自己的史笔忠诚地记录了明末清初那段历史。
这些诗作甚至成为后世研究明末历史的重要参考史料。张煌言诗中的人物经后人的考略,证实多有其人其事。
“煌言作品被誉为诗史,首先在于其诗歌是一幅天然的历史图卷,许多历史事件都表现在他诗歌中。”
煌言诗歌直陈时事,再现了明清之际江浙一带抗清的史实。
清代全祖望就认为“尚书之集,翁洲,鹭门之史事所征也。”
顺治二年,清军攻陷南京,时为举人的张煌言与前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义。顺治九年,定西侯张名振围攻漳州,煌言作《我师围漳郡,余过觇之,赋以志慨》。
顺治十年,煌言作《闽南行》《入吴》。在前两次攻长江无果后,于顺治十一年会定西侯军第三次入江,掠瓜洲,《师次燕子矶》,但终因势单,还军与浙。
顺治十五年,煌言与郑成功联军八万从舟山出发,数战数捷攻破镇江。
诗歌&浅谈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诗歌的特点,以诗写史,展现坚定抗清立场
文章插图

顺治十六年,张煌言与郑成功分兵两路攻入长江,《师次芜湖》, 半月之内招降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府,二十四县开城请降,《姑苏既下,和州、无为州,及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庐江、舒城、含山、巢县诸邑相继来归》,军威大振。
但已亥长江之役终因郑成功部指挥失败,损失惨重,被迫退军,煌言孤军作战,拒绝投降。
康熙三年迫于形势,煌言解散义军,在抗清义士的帮助下,历尽艰难才回到浙江宁 海,滨海居民闻之《生还》皆痛哭流涕。后《被执过故里》 终是遇害。
煌言的命运与南明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抗清复明的战斗过程即是南明王朝绝望的挣扎。
【 诗歌&浅谈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诗歌的特点,以诗写史,展现坚定抗清立场】煌言诗的诗史本质,还在于他关注战乱流离时期,个人家庭和民族国家的命运。
诗歌描写战乱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铛釜原兼绝,机梭亦屡空”描写辛苦叹闺中的现状。《拟答内子狱中之寄》因自己连累妻儿入狱,感到惭愧, 亦能见其柔情。
煌言极其推崇有诗史之风的杜甫,道“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要求自己的诗也要“思借声诗,以代年谱。”可见煌言已认识到诗 歌的现实功用,自觉的以史笔来反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