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我们常常认为在古代,因为劳动生产水平有限,关于世界的各种认知,古人都是不及现代的人。但是,那些遗留下来的很多文学和历史文献中,又有很多文章读来让人深思,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古代的学术很多时候到今天都依旧有研究意义,其中包含的天与地、人与自然、物与宇宙甚至是“道”,都非常有见解。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比如北宋时期理学盛行的时候,曾有人写了一篇《渔樵问对》,其中解释了整个世界的终极奥义,至今难以超越。
《渔樵问对》是站在两个非常寻常的人,垂钓者和樵夫之间,就钓鱼这件事情慢慢深入,谈论到世界万物的本质,其世界观放到现在都非常有教育意义。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渔樵问对》
这是北宋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位儒家子弟“邵雍”所写的一篇文章。一位内邵雍本人就已经学会贯通了易理,儒道两家的思想基本都能融会贯通,所以致力于研究天、人、心的统一辩证关系,也就是将儒家的“人本”思想和道家的“天道”结合,可以得出一些新的东西。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渔樵问对》整篇的观点都是从世间最渺小的某一个事物着手,慢慢讲述和研究其本身蕴含的奥秘与哲理。主要的展现方式是樵夫提出疑问,渔夫解疑答惑。
《渔樵问对》的开篇,是一位樵夫砍柴回家,路过一个有人垂钓的湖,停下来歇息,随口问了一句:能钓上来鱼吗?得了回答后,又问:没有鱼饵能钓鱼吗?就此展开了关于钓鱼、用鱼和其他万物之间的关系与本质探究,节奏相当紧凑。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物质
关于有饵和无饵之间蕴含的“利”、“害”关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简单说,就是禹的生活空间实在水中,人的生活空间实在地上,虽然从任何一个视角来看,水和陆地都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生存环境,但是就生活在这里的对象而言,其中利害的关系是一样的。
鱼会因为饵料上钩,人也会因为财富而受到影响,虽然鱼追求的饵料和人向往的财富不是一一样,但是其本质上的影响都是同一个道理。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当然,个人认为上面所说的财富也不一定就是指物质财富,更多的也代表着人想要获得利益,任何方面都算,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这就是除了物质本身具有的性质外,其还存在客观和主观上的变化。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后面又有关于物质变化的原因解释,用了柴与火与鱼的关系链疏通:
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柴是火产生的根本,也就是火的“本体”,而火则是柴产生作用后的表现。但是这当中,火本身却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只是因为柴燃烧了起来,才成为了火的本体。同样的道理,柴本身也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将他点然后产生的火却是有用的。所以凡是有本体的物质,都就可以有燃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