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二 )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其实这样的理解很容易产生误差,像是在说物质的本体于其产生的作用之间产生的相互成就。这和石头与沙土本身无用,但是却也可以加工成为住房一样,是物质的变化原因。而产生这一变化的诱导因素,自然来自于这个物质以外的能量。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因为上面的最后面的一句话,樵夫又问:水也有体,那么水可以燃烧吗?渔夫答曰:
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即火和水的性质相对的,不能相随,所以当火遇到水的时候,火会熄灭;而当水遇到火的时候,又会被煮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温泉,但是却不会遇到凉火。这里说的是物质的性质所决定的物质存在与表现形式,同样也有物质性质的差异性阐述。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目前这前面的内容都还比较好理解,但是当后面出现那句千古答题套用模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时候,话题就逐渐偏向深奥,涉及到的事物与哲理也越来越多。
就像文中说的圣人的言论也是后人编撰的,并且是在自己的理解上加工过的,所以他们呈现出来的所谓圣人的言论,有其自己的理解。而我们再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优惠怎么理解这些说法,则又是我们的理解来决定的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天人合一
那么这里面的涵盖的天、人、心的关系在那里表现的呢?
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在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
即是说,天地就是指世间万物,世间万物也可以代表天地,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我”,但是后面的解释,个人是存在意见保留的。因为“我”包含在万物之列,所以万物就是“我”,“我”就是万物,进而换算到“我”可以代表天地。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或许是个人的理解不到位,所以总觉得这里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觉得可以“大”能涵盖“小”,但是“小”却不一定能代表“大”。在这个基础上,同样对于后面的: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这一段同样持意见保留,只是不知道各位怎么理解?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经过这么多的叙述,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的开篇也有了深意,看似随意的“搭讪”方式,但是又好像蕴含着很多哲理。
比如要是樵夫就真的只是路过,并没有停下来歇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搭话、提问、解惑和讨论环节。或者樵夫只是问了一句就收口,又或者问了几句后觉得的这个垂钓者有点“装”,再不深究,转而离去,这样的问答也不会再进行下去。这就是一种选择,里面涵盖人的思考。
古人@一篇《渔樵问对》看透世界万物的本质,论古人的世界观
文章插图

文章后面还有很大一段,一种还谈论到了福祸、太极阴阳、天地本性、人与灵魂还有礼教和家国盛世等方面的内容。全文借万物的变化讲述了其阴阳、天道和本质规律与变化,解疑答惑的渔夫更像是一个“道”的化身,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值得审读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