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当代江苏文学城市书写的变奏( 三 )


而在当前的江苏文学创作中 , “乡土—城市”“野蛮—文明”式的激烈对冲已然过去 , 文学的城市之“变”正体现为这一起源叙事的退场、城市主导性的建立以及人物成熟感的提升 。 富于乡村意味的意象逐渐退行为某种话语遗迹 , 只在叙事的边角处遮遮掩掩地存在 , 朱婧的《譬若檐滴》收录2018年以来创作的13个故事 , 所写皆是“那些藏匿在都市标准化生活里的细小人事 , 那些无法被命名和归置的情感和困顿” , 其中《那只狗它要去安徽》中的人物仿佛生下来已是完熟状态 , “多数过着相似的、有界限的生活” , 在城市里“读了小学、初中、高中 , 大学也没有远离……读完大学之后……回到家附近 , 开了这家公司” , 激烈的时空转移不复出现 , 文学角色则被牢固锚定于城市之中 。 而当城市变成唯一舞台 , 审视与控制、压抑与反抗又只发生在成年人之间 , “分对错”的小孩子们在城市文学里已变得难有空间 。
如果说以“城——乡”关系为主要议题的文学是具有某种先遣性的城市文学 , 在局部意义上解释了城市文学的意蕴 , 那么以城市为唯一重要空间的文学正在日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 显然 , 在这一领域江苏作家已着先鞭 。 城市对人的定义正在呈现多种可能 , 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江苏文学城市书写的进一步发展 。